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读书

拉美的缩影和人类生存的隐喻

——聚焦新版《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

  • 日期:20110715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潘启雯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面对新版《百年孤独》,无数读者仍会回想起当年读到这个神秘而魔幻的小说开头时的兴奋和战栗感。
  1967年,一本叫做《百年孤独》的西班牙语小说在阿根廷首次出版,随后近半个世纪,全世界都沉浸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创造的“马孔多村”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中不能自拔。44年过去,它的原本全译中文版才首次获得正式授权并出版发行。
  曾几何时,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旋风横扫全球,为文坛带来了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浓重气息。当时正值中国刚刚摆脱“文化浩劫”,对于门户乍开的中国文坛可谓新风送爽。没读过《百年孤独》,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读书人——当时在中国有多个版本的《百年孤独》。但那会儿中国人还没版权观念,加入《国际版权公约》都是1992年的事了。
  古老的《圣经》结构在其中复活,随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尘埃落定,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的佳作,以“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的深邃内质至今吸引着千万读者的目光,将人们带入一个神话般变幻且不可思议的世界。  书中的马孔多村所经历的混乱深刻地指涉着“圣经”,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就是一部“马孔多的圣经”。初创时的小村,就如亚当和夏娃所居住的伊甸园般宁静安详。亚当和夏娃因吃了智慧树之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园,这一点同样在小说中得到了印证。小村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由于着迷于吉普赛人带来的发明,迷上了这些带有魔力的发明。他利用吉普赛人提供给他的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对知识的渴求驱使他陷入了孤独,他愤世嫉俗,只对知识产生兴趣。在他的带领下,小村的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田园般美丽的家园。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对知识的执著探索,最后他被绑在一棵树(象征圣经中的智慧树)上。此外,随着知识的丰富,他逐渐拥有要与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的强烈欲望。而当小村真的有一条大道和外面相联系时,混乱就彻底出现:“大屠杀”、妓女等,直到小村最后的消失。如圣经中的洪水一样,小村的大雨一直下了很多年,使得许多东西(包括记忆)变得模糊不堪……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是“保守”的。其一,古老的《圣经》结构在其中复活,同时还激活了凝聚着原始生命冲动的各色神话。其二,魔幻现实主义并非所谓的现实加幻想,而是集体的无意识。其三,保守是针对美好人文价值观的一种坚守。而这种坚守恰恰是古今文学经典的一个基本取向,彰显了经典对一味地向下、向小、向窄、向内、向丑趋势的悖反。这或许也是《百年孤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的缘由。
  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都是没长大的孩子。都是不会爱的人。是无能去爱让他们心中充满孤独,而无所不在的孤独又囚禁了他们去伸出爱的触角。缺乏爱的能力与孤独互相造就,纵是小说里那许多女性也无法打破它们的紧紧缠绕。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孔多不仅是拉美的一个缩影,也是整个人类生存的隐喻。超现实力量对个体存在真实性的根本否定和作为个体对此否定的无能为力使得忧伤、忘记和混乱等成为人类生存的母题。 
  著名藏书家止庵称,之前上海译文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等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在当年应该都是很优秀的译本。但也有遗憾:“它不是一个人翻译的,不能一口气贯穿始终。而且有的从英文转译,有的从俄文,原来的精华必然受损。”
  新版译者范晔是个“70后”是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讲师,是研究西班牙语诗歌的,语言比较丰富,比起前版,范晔版断句、韵律更接近于诗。他说翻译《百年孤独》的关键是寻找这部伟大作品的调子:“再神奇的东西在叙述者那儿都是平常的,再平常的东西他都讲得活灵活现。”至于做没做到还需读者来评判。范晔自称有“文学过敏体质”,他曾在西班牙一家孔子学院当院长,“住在阿尔汗布拉宫河旁边,小说和宫殿之间最大的相通之处都是时间的迷宫。你在格拉纳达城区走的时候你感觉到时间的凝固,或者身处另一个现实当中,这和《百年孤独》的感觉是一样的:魔幻现实。”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范晔 译 
  南海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