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保健

■时令提示

防蜱虫关键是防叮咬

  • 日期:20110714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近日,蜱虫咬人致病致死事件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今年所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40岁以上病例约占报告病例的90%,农民占90%。专家提醒应加强蜱虫的防范。
  蜱虫可以传播许多传染病——
  蜱虫形状椭圆,表面呈现红褐色或灰褐色,从芝麻粒到米粒大小不等。“吸血后,它的体积最大可以膨胀100倍。”目前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中国已发现110余种。
  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不过,蜱虫是媒介生物,可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蜱虫病”,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近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10月发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要求各地按其要求,发现病例后,通过网络报告。
  蜱虫吸血时传染疾病——
  蜱虫,也叫草爬子,背上有硬壳的为硬蜱,没有硬壳的为软蜱,一般藏在山岳草丛中或寄生在动物身上。蜱虫不仅在发育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吸血,而且要长时间大量吸血。硬蜱吸血一次可达几天,软蜱也常常要吸血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吸饱血的蜱体积可比吸血前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堪称“吸血鬼”。
  尽管“吸血鬼”蜱虫一生不断吸血,但它主要吸动物的血,如鼠、牛、羊、狗、鹿等,只有在人类进入山林草丛或接触寄生动物等偶然的情况下跳到人身上吸血,吸人血的蜱虫多为幼虫,有时也有成虫。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严重的有森林脑炎,此外还有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浅色长袖衣裤可防蜱虫叮咬——
  预防蜱虫传播的疾病,最重要方法就是防止蜱虫叮咬。在人们经常活动的蜱虫栖息及越冬场所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灭蜱,饲养的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近年来,随着野外郊游、森林旅游人数的增多,防止蜱虫叮咬也应列入日程。在流行区从事野外劳动和郊游的人必须注意个人防护,可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穿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喷洒驱蚊药,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另外,在接触流浪狗和流浪猫时,要注意防止被寄生在猫狗身上的蜱叮咬。
  发现蜱虫叮咬别自己拔——
  专家介绍,蜱虫叮咬有一定规律。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软蜱多在夜间吸血;常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蜱的头、胸、腹是融合在一起的,看不见头,虫体前端只有颚和螯肢口下板组成的口器,被称为假头。叮咬人时,它会用螯肢牢牢抓住皮肤表层,将假头深深地刺入皮肤真皮层,看上去像是整个头部都钻进了皮肤,非常可怕。
  蜱的口器有倒刺,刺入皮肤后难以被拔除,而且越刺激蜱虫,它就越往体内深部钻,并吐出更多的蜱虫唾液。因此,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叮咬,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应立即到医院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镊子将蜱虫连同它口器里的倒刺一起去除,一点也不能留在体内。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