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大众周末

周末人物日出东方·建党90周年纪念特刊

李德生:从放牛娃到英雄将军

  • 日期:20110527
  • 作者:吴志菲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2011年5月8日,96岁的李德生将军与世长辞。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时候,人们会铭记将军的英雄传奇。 

□ 吴志菲 
  在一般人的直觉里,一个出身贫寒的山村放牛娃与战功赫赫的将军,两种形象互不搭界。但是,在曾担任过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的李德生将军的人生旅途里,这样看似不可能有交点的两种命运却如天衣般拼接得无缝无痕。也因为如此,李德生将军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14岁的放牛娃
赛跑圆了红军梦

  李德生的家乡在大别山腹地,河南光山县柴山堡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今属新县),1916年5月,他出生于当地一个贫农家庭。
  在母亲的操办下,7岁的李德生开始跟着一个裁缝师傅学手艺。可是,年幼的李德生还不能体会母亲的苦心,他总觉得天天闷在屋里,给师傅干家务活,什么也学不到。于是,他对母亲说不想当裁缝,要去放牛。
  比起学裁缝手艺,放牛很苦,但天性好动的李德生却更喜欢流连于无拘无束的大自然。
  穷苦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远离了欢乐的童年,而李德生记忆里的童年,难忘的是从来也吃不饱的感觉。因为家里太穷,他从来没过过生日,也不知道自己的确切生日,后来据远房的叔叔婶婶回忆,才知道自己生于1916年5月,但究竟是哪一天出生,就谁也说不准了。
  1928年6月,红军解放了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次年,李家洼成立了儿童团,在20多个孩子中,李德生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
  在儿童团为红军送信、带路时,李德生接触了不少红军战士。他看到红军队伍里也有不少小兵,当红军战士的愿望便越来越强烈,一个红军营长得知李德生是儿童团团长,很是喜欢他,但见他年纪小,又有些犹豫。他指着自己的通信员对李德生说:“你跟他赛跑,要是赢了他,我就带你走。”李德生一听这话,马上拉着通信员去赛跑。从小放牛,什么爬山跑路对李德生来说,都是非常轻松的,而通信员背着子弹带跑却不大方便。果然,李德生领先跑了回来,营长看李德生那么认真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就这样,14岁的李德生圆了自己的红军梦。 
“上甘岭”战役
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亮点

  1952年10月14日,美国在无理中断板门店停战谈判后,发动了以夺取上甘岭地区为主要目标的“金化攻势”,代号“摊牌作战”。敌人攻击的我军阵地是五圣山南麓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小山头不足4平方公里。这两个阵地当中,有个小村子名叫上甘岭,战役因此得名。
  上甘岭地区进行的一场战斗,是一场大战、恶战。
  为了便于指挥,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作出部署,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部队。王近山将军说:“李德生上去,我就可以放心睡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战,敌军伤亡惨重,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了12月初,志愿军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猛烈的进攻,完全稳固了阵地。战役结束后,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李德生返回十二军工作。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0万,炮兵火力密度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水平,是朝鲜战场上战斗最艰苦、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李德生在朝鲜战场尤其是上甘岭的出色指挥,为全国瞩目,也在他的军事指挥生涯中打上了永不褪色的光辉印记。
“文革”时制止安徽武斗
是一个“漂亮仗”

  “文革”初期,李德生时任南京军区十二军军长,驻守苏北地区,按照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要求,负责江苏淮阴、盐城地区的“三支两军”工作。
  1967年夏季,李德生突然接到南京军区的紧急通知,于7月28日赶到北京面见周恩来总理,受领“三支两军”的新任务。
  安徽自“文革”开始后,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出现了“夺权派”和“反夺权派”。
  为了缓解群众组织在夺权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中央决定成立了安徽省军管会,但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而武斗不断升级,越演越烈。周总理特别强调,党中央对安徽的形势非常担心,非常着急,在这紧急时刻,派十二军去安徽,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受领任务的当晚,李德生几乎整夜未眠。据当时所知,前期介入“文化大革命”的部队中,遇到挫折或犯错误的,为数不少。怎么才能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去完成安徽的“三支两军”任务?抓住制止武斗,稳定局势这一条,有可能走出一条解决安徽问题的路子来。
  8月8日晚,武斗终于爆发。李德生冒着风险带领3个连队赶到现场,阻止两派武斗,开始收缴武器,拆除街头堡垒。同时,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做两派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组织所有舆论宣传工具,宣传党中央制止武斗的指示。9月初,李德生下令大规模收缴各派及群众手中的武器,并将操纵武斗的头头全部控制起来。十二军在安徽制止武斗、收缴武器的情况,被新华社《国内动态》登载,反映到中央。毛主席看到这份“动态”后,于9月13日,亲自批转全国。
  1968年4月,安徽革委会在艰难环境中成立,李德生任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后任省委第一书记。6月26日,震惊全国的芜湖事件爆发。冒着枪炮声,李德生亲赴芜湖解决事端。
  李德生不顾个人安危的举动足以叫两派群众感动,也大大震撼了造反派头头。第二天,大大小小的派别组织都交出了武器。数日后,芜湖事件平息。
  “李德生亲入现场制止芜湖武斗”也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毛泽东两问年龄
促成他从地方到中央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李德生作为安徽省主要负责人列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在宣布分组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接话问道:“哪个是李德生?”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化名“李得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现在听到与“李得胜”谐音的“李德生”,也许毛泽东感到分外亲切。 
  周恩来向毛泽东介绍道:“李德生同志是十二军军长,现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
  毛泽东微笑着问道:“不认识你呀,你是哪个地方人?”   
  “报告主席,我是河南新县人。”李德生回答道。
  毛泽东又问:“你今年多大年纪?”“52岁。”李德生回答。毛泽东向大家说:“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芜湖整得不错嘛。”他又转问李德生:“你们是怎么搞的啊?”“就是大造舆论。”李德生的话引起了与会同志的一片笑声。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九届一中全会投票选举后,当周恩来宣布选举结果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又一次点名:“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周恩来示意李德生站起来。李德生摘下军帽,立正站好,让毛泽东仔细端详。毛泽东眯起眼边看边问:“多大年纪了?”李德生回答说:“53岁。”李德生已在毛主席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当年7月,李德生调北京工作,先任职于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仍兼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南京军区副政委。几天后,李德生接到通知:主席要见见他。被毛泽东点名请去面对面谈话,这在李德生是生平第一次。这次,他随同周恩来来到毛泽东的房间,李德生不免有些紧张。他发现,房间里没有什么摆设,满眼都是书,连睡觉的大床上也堆着书。
  谈话间,毛泽东随手拿起陪同一起来的周恩来的老花镜,往眼睛上试戴了一下,还远近看看合适不合适。这个举动让李德生备感亲切。毛泽东问李德生看没看过《红楼梦》,还认真地说:“要读《红楼梦》。《红楼梦》我看了5遍才解开。《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也要看。”李德生当时并不能一下子理解毛泽东的指示,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明白,这是让高级领导从历史中学会借鉴,博古才能通今。
  1971年9月12日中午,毛泽东南巡返京,在丰台站下车。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周恩来亲自指派李德生秘密到丰台火车站迎接。这时,毛泽东已经对林彪叛党行为有所估计,他告诉大家要提高警惕,防止分裂党的行为,并让李德生调一个师来南口。当日晚,李德生从北京军区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一个小型会议,会议进行到晚上10点多钟,突然,工作人员把周恩来请出去了。周恩来总理一直在电话间没有回来,会议讨论停了下来。
  直到午夜12点过后,总理把李德生叫到电话间,告诉他,零点32分林彪于北戴河乘坐三叉戟强行起飞。指示李德生立即赶到空军指挥室,代替总理坐镇指挥。听到这一消息,李德生深为震惊,来不及多想,立即快步离开大会堂,乘车向空军大院驶去。
  在空军作战值班室,李德生紧张地注视着雷达屏幕,并不断地将林彪所乘飞机的位置、高度、方向等情况向周总理报告。眼看亮点缓缓向北移动,消失在承德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李德生立即打电话向总理请示处置办法,总理说:“已请示主席,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事后,周恩来说:“当时情况不明,我们派德生同志去空军,他是只身入虎穴,我们都为他捏了把汗,但结果还是我们胜利了。” 
  1973年8月,党的十大在北京召开,李德生以他独特的经历和特殊的功绩走上了党的副主席岗位。党的十大后,毛泽东搞了一次除新疆、成都和昆明外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李德生当时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和沈阳军区的陈锡联对调。在军委会议上,毛泽东对军区司令员对调提出了具体意见,说到李德生在北京军区工作时间并不算长时,他同李德生开玩笑说,“你家出了个李铁梅,你就是‘李铁梅’,你是陪绑的。”他还风趣地连说两遍:“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
  李德生到沈阳后,由于江青等人的干扰,从1974年初往后的整整半年,没有任何党内职务,直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直接过问,他才担任了沈阳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75年1月,周总理带病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当时的情景异常感人。总理在主席台上见到李德生,紧紧地握着李德生的手,彼此相对无言,久久没有松开。李德生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迭出的一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丧事从简的安排,使外地政治局委员不能到北京参加吊唁。李德生心中的悲痛无言以说,他在自己的住所挂上总理遗像,整整坐了一天,粒米未进,只是不止地流泪。当年9月,毛泽东逝世,李德生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治丧活动。看到主席遗容,李德生无法抑制悲伤,尤其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李德生扼腕顿足。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正式发文为李德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不断学习的精神
是他给子女的传家宝

  继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之后,33年之后李德生又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个穷山村出身的放牛娃,就这样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行列。这其中除了他在战争中军功显赫之外,他在战争间隙、和平时期不断学习,不断增强的求学意志,也非常人所及。
  李德生还在家乡替人放牛的时候,家里虽穷,但没有上过学的父亲因为不识字吃了不少亏,他还是千方百计地供儿子念点书——尽管只是边放牛边断断续续念了半年书,但李德生从《百家姓》、《三字经》等经书中接受了知识启蒙。
  念书时,李德生还曾起过一个学名“李发学”,但一直没有叫开,大人孩子都只叫他的乳名“德生”。后来参加红军时,他报的也是“李德生”。于是,“李德生”这个乳名便成了正式名字,伴随他走过风雨人生。
  1957年末,李德生奉命调到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接到入学通知,他感慨万千:少年时代正是坐在课堂里接受系统教育的时候,因为家贫而无法学习;参军后在作战间隙见缝插针式的学习,也难以满足他求知的渴望,如今有机会到北京进入最高军事学府学习,李德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李德生曾说自己一生是与书为友,与书为伴,他给子女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本字典。酷爱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李德生成为全家人学习的榜样,而夫人曹云莲便担负着“督学”的职责。她曾创建了家庭督学制度:孩子们谁不努力学习就会被罚站,写检查反省,甚至偶尔还被打。这些家事李德生顾不上,有时候孩子遭家法惩罚时还给他们说情。
  李德生与曹云莲的6个子女以及孙辈中,有学士,有硕士,也有博士,几乎人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所成。而且,他们也秉承了将军夫妇高尚的品格,李门家风赢得人们称赞。 
  2011年5月8日下午,李德生在京病逝,走过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