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钢发展,新济钢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从一家老国企的转型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新路径

2021-06-10 作者: 赵国陆 申红 来源: 大众日报
  曾经的十里钢厂,建成中央森林公园,作为济南“东强”战略实施的核心区,打造东部新名片;昨日的老工业“大哥”,转型生产卫星核心部件,成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秀。“弃钢发展”后的济钢营收能力超越了“靠钢吃饭”的时代。济钢集团产能调整四年来,“二次创业、重塑济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逐步完成了“新主线、新主业、新核心”的布局,践行国有企业的担当,围绕“工业强市”、强省会战略,奋力蹚出了一条城市钢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申红
    本报通讯员 张洪雷

老工业基地变城市新“绿肺”
  6月8日,在济南市工业北路21号,保留下来的“济南钢铁总厂”的大牌坊以及“济钢3200高炉”表明这里曾经是工业文明的十里“不夜城”。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我国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一度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曾是全国最大的中厚板生产基地、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7年7月底,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济钢安全关停650万吨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一个占地45万平方米的中央森林公园,规模和泉城公园差不多,绿化率达到86.33%。高标准打造了水系、园林景观、绿道以及配套设施,厂区原有11000余株乔灌木被保留,与新建绿化和谐融入,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3200高炉等厂房是济钢发展变迁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济南工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见证和记录,作为工业遗存被精心保护利用起来。这个“东强”区域的绿肺建成开放后,将给东部市民带来一处环境优美、恬静惬意的休闲好去处。
  根据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的片区规划,围绕这片“绿肺”,将利用826.7公顷的老工业基地,打造工业文明转型新标杆。
  济南市提出,济钢片区是“东强”战略实施的核心区域。瞄准顶尖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努力建成济南东部新名片,助推省会品质形象实现新提升。
  济钢主厂区已经华丽完成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城市新“绿肺”的转身。那么,不再生产钢的济钢集团没了主业,活得如何?
跨界转型重塑新济钢
  从数据来看,转型发展以来,济钢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5%,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55%,职工收入三年时间(2018-2020)增长了50%。2020年,济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利润总额4.18亿元,体量基本恢复到停产前水平。
  “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济钢集团董事长薄涛表示,钢铁主业停产后,当月济钢进账仅4亿元,面对收入的断崖式下滑,一时间很多职工陷入迷茫和苦闷。为尽快走出主业关停的“断臂之痛”,这个老国企开始“二次创业、重塑济钢”。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坚决不走老路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板斧抡下去,新路子蹚出来。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确立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大胆嫁接跨界融合,实现中科院空天航天系统与济钢现有产业对接;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科技创新引领”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等,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全新的空天航天产业生态圈。加快“走出去”产业布局,在临沂兰陵新建的鲍德气体公司即将投产,济钢泉州鲁新建材公司生产经营持续向好,国际贸易打开“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干熄焦发电等自主技术输出国门。
  在济南东部冷水沟附近济钢的一个厂区内,记者切身感受到“腾龙换鸟”的神奇。国内首条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已实现量产,这种行波管能把卫星信号数万倍放大,是航天卫星工程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作为一家老国企,济钢集团在转型中尤其重视发展的“含新量”,借势借力济南市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战略机遇,同济南市、中科院空天院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当中科院的最新前沿技术,遇上济钢集团沉淀了几十年的管理经验、企业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显然能够快速全面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济南市把新旧动能转换、中科院成果转化和济钢转型的“三转”需求相整合,成立新型混合所有制公司,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效益增长点。全新的济钢防务公司首年度即盈利,空天信息产业基地一期(一步)项目于今年5月6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8月份完工。
  转型发展近四年来,新济钢混改成立的3家公司实现健康运行,其中,旗下的国铭铸管公司投产即盈利,跻身中国铸铁管行业前列。管理层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总部职能部门减少4个,人员精简54.2%。“放管服”改革、干部“容错+问责”机制建设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变革举措,为济钢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薄涛说:“曾经‘吃钢铁饭’的我们,初步蹚出了城市钢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到今年底,济钢集团经营规模预计超过停产前水平,达到400亿元;2023年末,力争经营规模突破600亿元。
  曾经的十里钢厂,建成中央森林公园,作为济南“东强”战略实施的核心区,打造东部新名片;昨日的老工业“大哥”,转型生产卫星核心部件,成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秀。“弃钢发展”后的济钢营收能力超越了“靠钢吃饭”的时代。济钢集团产能调整四年来,“二次创业、重塑济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逐步完成了“新主线、新主业、新核心”的布局,践行国有企业的担当,围绕“工业强市”、强省会战略,奋力蹚出了一条城市钢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申红
    本报通讯员 张洪雷

老工业基地变城市新“绿肺”
  6月8日,在济南市工业北路21号,保留下来的“济南钢铁总厂”的大牌坊以及“济钢3200高炉”表明这里曾经是工业文明的十里“不夜城”。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我国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一度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曾是全国最大的中厚板生产基地、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7年7月底,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济钢安全关停650万吨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一个占地45万平方米的中央森林公园,规模和泉城公园差不多,绿化率达到86.33%。高标准打造了水系、园林景观、绿道以及配套设施,厂区原有11000余株乔灌木被保留,与新建绿化和谐融入,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3200高炉等厂房是济钢发展变迁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济南工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见证和记录,作为工业遗存被精心保护利用起来。这个“东强”区域的绿肺建成开放后,将给东部市民带来一处环境优美、恬静惬意的休闲好去处。
  根据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的片区规划,围绕这片“绿肺”,将利用826.7公顷的老工业基地,打造工业文明转型新标杆。
  济南市提出,济钢片区是“东强”战略实施的核心区域。瞄准顶尖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努力建成济南东部新名片,助推省会品质形象实现新提升。
  济钢主厂区已经华丽完成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城市新“绿肺”的转身。那么,不再生产钢的济钢集团没了主业,活得如何?
跨界转型重塑新济钢
  从数据来看,转型发展以来,济钢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5%,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55%,职工收入三年时间(2018-2020)增长了50%。2020年,济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利润总额4.18亿元,体量基本恢复到停产前水平。
  “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济钢集团董事长薄涛表示,钢铁主业停产后,当月济钢进账仅4亿元,面对收入的断崖式下滑,一时间很多职工陷入迷茫和苦闷。为尽快走出主业关停的“断臂之痛”,这个老国企开始“二次创业、重塑济钢”。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坚决不走老路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板斧抡下去,新路子蹚出来。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确立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大胆嫁接跨界融合,实现中科院空天航天系统与济钢现有产业对接;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科技创新引领”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等,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全新的空天航天产业生态圈。加快“走出去”产业布局,在临沂兰陵新建的鲍德气体公司即将投产,济钢泉州鲁新建材公司生产经营持续向好,国际贸易打开“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干熄焦发电等自主技术输出国门。
  在济南东部冷水沟附近济钢的一个厂区内,记者切身感受到“腾龙换鸟”的神奇。国内首条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已实现量产,这种行波管能把卫星信号数万倍放大,是航天卫星工程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作为一家老国企,济钢集团在转型中尤其重视发展的“含新量”,借势借力济南市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战略机遇,同济南市、中科院空天院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当中科院的最新前沿技术,遇上济钢集团沉淀了几十年的管理经验、企业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显然能够快速全面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济南市把新旧动能转换、中科院成果转化和济钢转型的“三转”需求相整合,成立新型混合所有制公司,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效益增长点。全新的济钢防务公司首年度即盈利,空天信息产业基地一期(一步)项目于今年5月6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8月份完工。
  转型发展近四年来,新济钢混改成立的3家公司实现健康运行,其中,旗下的国铭铸管公司投产即盈利,跻身中国铸铁管行业前列。管理层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总部职能部门减少4个,人员精简54.2%。“放管服”改革、干部“容错+问责”机制建设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变革举措,为济钢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薄涛说:“曾经‘吃钢铁饭’的我们,初步蹚出了城市钢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到今年底,济钢集团经营规模预计超过停产前水平,达到400亿元;2023年末,力争经营规模突破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