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油田

痴迷于驱油剂研发的年轻人

2019-01-10 作者: 徐永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徐永国 
   本报通讯员 贾玉涛 代俭科 

  姜祖明一直不知道该怎样和家人描述自己的工作。
  “每次一说是研究三次采油的,原本七嘴八舌的聊天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他说。
  姜祖明现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确实有点太专业,即使在胜利油田,他所从事的专业也属于小众,以至于不是这个领域的人,基本很难搞明白他研究的到底是个啥。
  他远在烟台的家人们不知道,埋藏于地下的石油依靠天然能量自喷生产为一次采油,注水驱油为二次采油,而水驱之后注入聚合物、微生物及化学驱油方式,被称为三次采油。
  姜祖明从大学到博士,一直读的是材料学。他与石油的结缘,源自读研时的一个课题。
  2008年,还在读材料学硕士的姜祖明跟随导师接受了一个来自胜利油田的课题,研发一种驱油剂,它既能堵水,又能驱油。
  成都的冬天格外湿冷,实验室里,姜祖明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盯着温度计,记录着数据的变化;闷热的夏天,他在实验室里挥汗如雨,在电脑上计算着公式,筛选着材料……
  经过两年努力,他们终于在实验室里合成了30克的达标产品。产品白色、无味、无毒,呈颗粒状,结构中它既具有交联网络又具有高分子支化链。“当时心里特别激动,”姜祖明说,“终于交差了。”
  课题交差了,相继获得中国国家专利和美国专利,姜祖明也从此与石油结缘,与胜利油田结缘。
  两年后,这种新型驱油材料在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开展先导试验,试验区块日产油由3.3吨提高到79吨,提高采收率8.5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达到63.6%。
  从四川大学的在读硕士,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的博士后,姜祖明与这种颗粒打了10年交道,也倾注了10年心血。
  这种带有微小颗粒的液体,注入到地下后,可以使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有效期延长10年。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到5个单元,覆盖地质储量1500多万吨,姜祖明坦言,“学有所用挺开心!” 
  高温高盐油藏被称为化学驱开发的“禁地”,几乎所有的聚合物在这种油藏条件下粘度都会大幅下降,失去应有的效果。胜利油田这类油藏储量将近4亿吨。
  姜祖明面前摆着两个烧杯。
  1升的烧杯里,是聚合物溶液,粘稠的液体呈蜂蜜状,可以用玻璃棒挑起来。150毫升的烧杯里,正是他的研究成果,隔着光可以看见溶液中均匀地悬浮着微小颗粒。
  姜祖明正在研发一种新型“自悬浮”式驱油剂,它不借助聚合物就可以实现让弹性颗粒在液体中悬浮,同时不受温度和矿化度的影响,既能提高体系的粘度,也能有效封堵地下的大孔道。
  虽然有以前研发的经验,但是对于这种新型驱油剂,姜祖明还是心里没底。因为他知道,即便是用的材料相同,可就是一个参数的改变,也会让结果迥然不同。
  上百种材料,每5个为一组,同时还要记录随温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
  反应生成后,再做测试,如此往复,直到寻找到最佳配方。
  每天上班,姜祖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实验室,根据头一天的实验结果,改进当天的实验,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进出出。“也挺枯燥的。定上闹钟5分钟提醒记录温度,这之间查阅下资料,有时候听听歌。”
  他最喜欢的歌星是张惠妹,在成都上学的时候,就看了3场张惠妹的演唱会,手机上还有参加见面会与张惠妹互动的照片。他说那是自己青春的记忆。
  实验做得多了,姜祖明现在不用看,只要听声音就知道三颈瓶内的反应到了哪一步。在这个攻关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难题,反复的实验也很枯燥,但是欣慰的是,自己的所学可以派上用场。目前中国石化适合自悬浮非均相驱的油藏储量为6.75亿吨,应用该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至10个百分点。
  晃着手里那个150毫升的烧杯,姜祖明说:“到时候就可以直接用水来配比,颗粒会自己悬浮起来。” 
  而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油田三次采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