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帮扶16个村◆6名党员干部任职“第一书记”◆筹集扶贫资金3500万元

精准扶贫的鲁信担当

2017-08-23 作者: 李铁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图为“第一书记”帮扶成果展示       □李铁 报道
图为8月21日,鲁信集团、鲁信公益基金会发放励志奖学金。 
■金融扶贫进行时
  □ 本 报 记 者 李 铁
    本报通讯员 贾瑞涛

  8月21日,曹县苏集镇政府,鲁信集团、鲁信公益基金会捐助活动在这里举行。200.83万元精准扶贫资金,150万元励志奖学金,还有10.19万元的员工捐款,被送到鲁信集团“第一书记”帮扶村手中。这是鲁信集团投身公益回报社会的又一个注脚,也是鲁信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以小爱聚大爱”的又一项举措。
将党的政策带到农村去
  2012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连续三批开展“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鲁信集团先后帮扶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10个村、曹县孙老家镇3个村和苏集镇3个村,并在最近2批连续选派6名党员干部,分别到曹县孙老家镇和苏集镇帮包村任职“第一书记”。
  截至目前,鲁信集团已先后筹集精准扶贫资金3500万元,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带到帮扶村。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促脱贫,与帮包村群众一起,修道路、架桥梁、通水电、建项目,使帮扶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第一书记”工作组以强化“三会一课”制度为切入点,通过规范组织生活、发挥基层党员“首创”精神,不断提神打气,将全体党员思想统一到“摘掉穷帽子、打赢翻身仗”上来,使帮包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提升。
发展“第六产业”促脱贫
  鲁信集团“第一书记”工作组坚持结合帮包村实际,发展优势产业,从根本上治贫脱贫。他们因地制宜,围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即发展“第六产业”的模式开展精准扶贫。
  根据实地考察和调研,鲁信集团对田庄镇从事林果和大棚蔬菜种植的农户进行补贴,指导帮包村建立农业合作社,并出资300万元为10个帮包村建设了100个钢结构大棚,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收益。
  孙老家镇帮包村朝天椒资源丰富,“第一书记”工作组实施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和订单农业的全产业链扶贫项目,组建的种植合作社当年即实现产值72万元,每户种植户实现3万多元净收入。整个产业链可帮助解决60余人短期务工,月收入可达2000元—3000元。
  为改善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第一书记”工作组帮助孙老家镇投资兴建36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和31个春秋式蔬菜大棚,优先租赁给贫困户,每棚有望实现每年2万元—4万元纯收入,同时吸纳60余人短期务工,人均增收5000余元,帮包村初步形成了“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租赁分红+务工收入”的扶贫新模式。
  工作组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项目”模式,借助农村淘宝的政策和区域优势,新建一处演出服装加工点,解决了30余名妇女的就业难题,每人可实现月收入1500元—2000元。
  鲁信集团此次捐助的200.83万元和山东信托员工捐助的10.19万元也将全部用于苏集镇帮包村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帮包村尽快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永不走”的工作队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鲁信集团组织青年员工与帮包村孩子“结对子”,帮助其成长。多次组织面向帮包村开展的捐款捐书捐物活动,为帮包村建立了“鲁信爱心图书室”。筹措770万元资金,重建了孙老家镇李集小学,让孩子们搬进了新校舍。
  今年7月,鲁信集团发起的山东省鲁信公益基金会正式完成注册,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的同时,也为做好“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当天的捐助仪式上,鲁信公益基金会首期为新一批苏集镇3个帮包村募集了10万余元的扶贫捐款,还为孙老家镇和苏集镇6个帮包村设立本金共计150万元的奖学金,该奖学金作为公益信托长期存续,每年的收益用于奖励当年被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旨在鼓励引导帮扶村的孩子励志求学。
  鲁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汲斌昌表示,虽然“第一书记”帮扶任务有结束时间,但是鲁信集团与帮包村的联系不会结束。鲁信公益基金会成立后,与鲁信集团的公益慈善信托等业务相结合,设立长期存续的奖学金,也是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鲁信集团“第一书记”将真正成为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