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后,衣食住行都变了样

2015-0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2014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寿光市古城街道垒村郑在成家中时,他连忙招呼我们坐下喝茶。郑在成摁下电源开关后,电热壶自动烧水。郑在成把小茶杯挨个用开水烫过,泡好的茶氤氲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第一遍茶水倒掉后,他才开始往茶杯里倒。“以前哪有这习惯,喝茶用茶缸泡一大杯,咕咚咕咚喝下去,就是牛饮啊。”郑在成说,“现在走到哪家去,都有完整的茶具。大家喝茶越来越讲究了。”
  郑在成的妻子武玉华告诉记者:“住上楼后,我们的生活上了一个台阶,大家的衣食住行都变了样。”记者看到,郑在成家墙上的电子温度计显示着室内温度为19℃,客厅里摆放着富贵树和幸福树,绿意盈盈。
  “住平房时,锅炉怎么烧,温度也过不了15℃。现在集中供暖安全又卫生,冬天屋里也可以养花了。”武玉华说,2012年搬上楼房后,垒村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记者走进村民郑汝海家时,他刚从大棚忙完回来。在村庄改造中,郑汝海要了两套房子,分别是12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每平方米价格只有1000元。每次从大棚回来,郑汝海都喜欢冲个澡。
  “从棚里回来都是连泥带水的,就想冲个澡。以前条件不允许,不能天天洗,现在随时可以洗,房间里也不冷。”郑汝海觉得便利了很多。
  郑汝海算过账,要是村里不改造的话,他就打算去市里给儿子买楼房。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得在40万元左右,在村里两套房子才花了20多万元。现在他和儿子住在一起,闲暇时逗逗孙女是郑汝海的乐趣。
  买房时,郑汝海花光了积蓄。2012年,他又新建了大棚,现在“玩着”两个130米长的小西红柿大棚,每年纯收入过10万元。53岁的郑汝海说:“趁着现在有劲多干点,以后好好享受生活。”
  在垒村党支部书记郑建平看来,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开始,村民抵触旧房改造,就是因为手里没有多少钱,担心花光了积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郑建平说,住上楼后手里没钱了,村民就想法挣钱,村里100米长的大棚新建了400个。
  2012年,垒村居民在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额是5300万元,2014年的存款余额达到7000万元。
  郑建平告诉记者:“2012年后,村里增加了300多辆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新车。平均每两天增加一辆新车。”
  上楼前,武玉华也有担心,楼上不可能再烧柴禾了,烧液化气,搬液化气罐很麻烦。“现在一个电话,人家就把液化气送到楼上。虽然花点钱,但省事了。”武玉华说。
  住在农村社区,郑汝海的儿子郑平并不担心2岁女儿的教育。社区配套新建的弥景苑幼儿园距离他家不到200米,还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接送孩子,都不太耽误父母去大棚忙碌。
  郑平现在家附近的一家钢厂上班,收入稳定。郑建平注意到,村里的年轻人就业时也不是非得做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啥的。“大家的就业观念转变了,家长越来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郑建平认为。
  郑素荣是弥景苑幼儿园的园长。搬进楼房前,郑素荣一直梦想着,孩子们有自己五颜六色的草皮,有体育活动室以及唱歌的小舞台。如今,这些东西幼儿园里都有了,还多了一间藏有4500册图书的阅览室。
  “玩的空间、材料都有了,教学条件上去了。”郑素荣说。
  郑素荣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高了。“以前,家长把孩子送进来后几乎不管不问,只要孩子在这里玩就行了。”郑素荣说,“现在孩子学了什么、表现怎么样、哪里有不足,家长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