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合作社,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监管追溯就都有了组织

落实标准化寿光打通关键一环

2014-10-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韩明云

  “蔬菜种植发展到今天,单纯地抓农产品安全已经遇到瓶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很难形成统一标准。”寿光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信俊仁说,用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社成员就有了农资、销售、技术等统一标准。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寿光在《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到,规范合作社建设,推广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文家街道桑家村等合作社创社经验。
  1993年后,寿光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大棚示范区,东斟灌村建大棚种植黄瓜,群众尝到甜头。几年后,收益却开始下滑。“种大棚就是为了赚钱,可黄瓜这些‘大路菜’种多了,利润就薄了,必须考虑种植转型,决不能让村民在黄瓜架上‘吊死’。”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
  当年李新生去潍坊潍禾农场时,第一次见到了以色列五彩椒。他与4名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五彩椒成功,几年后在全村普及,形成村庄特色种植业。
  产品转型问题解决了,但新矛盾又来了。据东斟灌村村主任李春祥介绍,有些客户来村里收菜时,不给现金,甚至每公斤10元的彩椒最后成了5元。村两委发动村民讨论解决办法,随后注册资金106万元,成立了寿光市洛城街道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从种子购进、技术培训、蔬菜安全监测到购销信息发布、钱款收支等,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实行收菜预付款制度,保障了菜农收益。
  合作社建立了专门的销售市场,形成“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合作社参与中介、客户与种植户买卖分离、购销钱款集体负责”的办法。目前,该村优质彩椒生产基地达2700多亩,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城市,并出口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合作社去年销售品牌蔬菜达4500吨,销售总额达2000万元。
  李新生称,合作社的成立,利于种植由“小而全”向“大而专”经营,生产、销售由“跑单帮”向“集中力量闯市场”转变,利于农民市场地位由“盲目性被动”转变为“组织化主动”。
  “在农户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方式。”信俊仁称。
  如今,东斟灌村有247个彩椒大棚,每个大棚门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李春祥告诉记者:“一照二维码,就知道是谁种的、哪里的,是否达到了绿色食品A级标准。”
  “彩椒品质得到了市场认可,价格有了保证,更多的村民开始承包土地进行彩椒种植。”东斟灌村村民李保先说。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有一整套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李新生说,只有用严格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才能确保“餐桌上的安全”。
  东斟灌村蔬菜基地建立以农户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基地为龙头的运营机制后,到目前为止,已与5家肥料及生物制药厂的销售与技术支持链接,有12名生物药剂师到基地一线进行生物制剂使用指导。合作社配备了检测仪器,由专业检测人员对每天收购的彩椒进行检测,每天监测样品30多个,高峰期检测50多个。
  李新生表示,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彩椒达到技术规程、技术服务、产品检测、包装标识、品牌销售“五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