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窗

如何让板结的土壤重焕活力?寿光实施“沃土计划”,推广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高碳有机肥等——

土地的“劲儿”又回来了

2014-07-04 作者: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单辰 本报通讯员 王朋 来源: 大众日报
  □单辰 报道   稻田镇杨营村村民李成祥展示使用有机肥的肥沃土壤。
       □单辰 报道   李凤宾正在用旋耕机给地里“打”稻壳粪。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单辰  本报通讯员 王朋

  6月27日中午,在稻田镇梁武赵村见到李凤宾时,他刚从自家大棚拾掇完地,坐在路边休息,汗水把他的白背心浸湿成透明状。温度计显示,李凤宾大棚内的温度已达57摄氏度。
  “每年这时候,是高温闷棚的最佳时期。覆上棚膜和地膜,让地晒上1个半月。”李凤宾说,“闷了棚,下一茬再种,收成明显见好。”用石灰氮配合秸秆、鸡粪等有机肥,利用换茬期给土壤消毒、杀菌,已成为李凤宾每年夏天必做的“功课”。
  据介绍,梁武赵村免费给每个大棚安装了微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目前水泵和管道已经安装铺设完毕。“过两天就能用了。”李凤宾说,不再大水漫灌,就不会施肥不均、过量。比例配好的水和肥,作物吸收充分,大大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物理改良与化学改良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土壤重复利用、过度开发和化肥过量使用,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菌群失调等现象愈发严重。
  “调节土壤的PH值,维持酸碱平衡,是化学改良的根本目的。”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陈永智说,施用石灰性物质,可以让因过量施肥而导致酸化的土壤恢复到正常值。
  目前,寿光的大田和设施蔬菜土壤酸碱性尚未出现过低或过高等恶劣情况。“即便是寿北盐碱地,随着多年的正确管理,土壤情况也已趋于好转。”陈永智说,当务之急,是在物理改良方面多作努力,调节土壤菌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010年11月,寿光启动“沃土计划”示范工程,规划建设2万亩高效生态示范区,依托科技科学施肥,推广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3年多来,寿光市政府每年补贴300万元,累计示范7万亩、推广辐射9万亩次,带动12个镇街、32个合作社、56个示范基地等700个示范户增收2亿元。
  “工程实施区土壤有机质提高了0.15%,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陈永智说,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土壤物理性状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实现蔬菜增产优质打下良好基础。
  2014年到2020年,寿光市财政每年将支出800万元,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每年推广5万亩以上土壤改良,7年实现全市35万亩大棚“沃土”全覆盖。
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测土施肥
  和梁武赵村一样,在了解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好处后,稻田镇几乎每个村都用上了先进的灌溉设备。
  西丹河村是稻田镇第一批试用微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村。村民董玉松称,因大水漫灌年限长,浪费水肥不说,土壤也严重板结。
  “土都邦邦硬,有的地方还长了苔藓,跟石头一样,种啥都减产。”董玉松说,自从去年深耕之后,换了新的灌溉设备,以前苗子长个的劲头,又回来了。
  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微滴灌施肥,地温可提高2.7摄氏度,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在孙家集街道和圣城街道同步推广中。
  与此同时,寿光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环节。
  “测土是所有环节之首。”寿光肥料土壤检测中心经理张明勇说,“土壤缺什么,施肥才补什么。不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盲目施用化肥,必然会造成减产和土壤恶化。”
  经过测土检测之后,孙家集街道岳寺韩村韩建军家的大棚黄瓜吃上了“营养套餐”。
  “以前都是整袋整袋的化肥往里倒,就怕肥力不够影响产量。结果产量没上去,地也毁了。”韩建军说,现在有了“科学菜单”,土壤肥力恢复了,黄瓜的长势明显见好。
广泛使用高碳有机肥
  “经定位检测,长期用鲜鸡粪等低碳有机肥的大棚土壤,有机质提升缓慢。这说明,低碳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不理想。”寿光市农业局副局长康晓颖说,高碳有机肥可快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改善土壤通透性,有效防止土壤板结。几种新的高碳有机肥,正在进行可行性试验。
  康晓颖介绍,对大田小麦等作物来讲,麦收时,联合收割机直接将秸秆粉碎后还田,既起到保湿保墒的作用,分解后又能变成高碳有机肥。
  “大棚作物因含木质素较多,无法粉碎成肥。目前,稻壳粪是最好用、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有机肥。”陈永智说,稻壳粪中有近80%的稻壳含量,大大提升了大棚土壤的通透性,利于作物根部呼吸,提升作物产量。每年施用一次稻壳粪的大棚土壤,基本不会出现板结、盐渍化等严重问题。
  目前正值大棚换茬期,很多种植户正用旋耕机,把刚买来的稻壳粪“打”进地里。
  “土壤和人一样,需要‘疼爱’。”纪台镇玉皇庙村村民张焕然说,“年年不管地,还盼着年年高产,是不可能的事。”每年6月底,张焕然就买了20立方米的稻壳粪,给自家的大棚“喂”上了。
  “虽然不便宜,但作为回报,来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张焕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