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检察专刊 第三版

那年风雪弥漫的办案路上

纪念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

  • 日期:20180919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我是1985 年 10 月参加工作的,进入检察机关也已经有30多年了,几乎经历了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的全过程,目睹了身边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多数都已经淡忘了。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冬天的某一天,我第一次穿上崭新的豆绿色检察制服,跟着一名老同志,顶风冒雪骑自行车下乡办案的情景。

    骑自行车出发

    那时正值隆冬季节,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风吹得电线“吱吱”作响,天空中不时地飘舞着雪花。

    作为起诉科(当时也叫刑二科)的书记员,我要跟着办案人栾泉云同志到距离县城以北50多里地的冯家村调查取证。

    当时的办公、办案条件是现在的年轻同志难以想象的:在那个年代,汽车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检察院仅有的两辆破旧三轮摩托车还要供几个办案科室共同使用,可就是这两辆我们难得坐上一次的三轮摩托车,到了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上去看个稀罕。

    在这样的条件下,骑自家的自行车办案对于检察干警来说自然是家常便饭,如果路途较远,当天不能返回,还要在自行车后面带上自己的铺盖卷。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志们毫无怨言,不仅工作热情非常高,整个院里还充满着积极向上、乐观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次,栾泉云同志又主动将摩托车让给了其他的同志。

    我当时还不到20岁,正是不畏风霜的年纪。记得那一天,我穿着崭新的豆绿色检察制服,头戴大盖帽,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外面的漫天风雪毫无半分畏惧,愉快地接受了任务,顶着刺骨的寒风,我们两人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风雪50里

    从县城出发一路向北,风雪越来越大,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更看不到什么车辆。

    我和老栾冒着风雪赶路,老栾怕我年轻扛不住,不时唱个小曲。我们在风雪中骑行了两个多小时,到达青乡镇(当时的一个乡镇驻地)时,才终于看见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行人。我急忙赶上去问路,路人一边跺着脚,一边向我详细地介绍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好走、走哪条路近等等,在向他道谢后,我们又向东穿过一个村庄,终于到达了潍河西岸,我们要去的冯家村,就在河的对岸。

    这时,雪越下越大,我们两人的眉毛都变成了白的,衣服上、帽子上也都落了厚厚的一层雪。

    为了不使崭新的大盖帽继续遭受风雪的摧残,我把帽子摘下来放进包里,老栾怕我冷,劝了我几次我都没听。就在这时我发现,自己身上穿的制服也因为受到风雪的侵袭,变得硬邦邦的,仿佛被冻成了一副冰雪做成的铠甲。我和老栾相视大笑。

    等我们好不容易到了冯家村准备开始工作时,才发现我的手已经冻得不听使唤了……

    寒冬中的温暖

    取证工作结束,早已过了饭点儿,村治保主任拖着我们去吃饭,没有丝毫的商量余地。去的地方是村支书家,寒暄推让一番后,我和老栾被让到了炕上。

    饺子上来了,是白菜馅的,很香。饭后,老栾掏出一元钱付了饭钱。我们从村支书家出来的时候,雪已经停了,但风却更大了。村支书和治保主任让我们等风小了再走,老栾幽默了一句:“回去是顺风,骑车不用蹬。”我们就此辞别了村支书和治保主任,打道回“府”。回去的路上,军人出身的老栾又唱起了“战士打靶把营归”,等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回家以后,我赶紧把制服脱下来挂到衣架上,把大盖帽也拿出来板板正正放好。在那时的我眼里,这身制服不仅仅是一身衣服,它还代表着作为一名检察干警的无上荣光和一种身负使命的担当无畏......

    后记

    30 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一切都变得现代化,雄伟壮观的办公大楼、信息化的办案装备,崭新的办公办案用车,无一不给我们的办公办案条件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的检察制服,也在岁月变迁之后几经变换,从原先的豆绿色,换成了如今的检察蓝,大盖帽也消失不见,而是变成了西装和领带。

    岁月流转,那身充满着美好回忆的豆绿色制服,却一直被我珍藏着。偶尔地,我会拿出来观赏一番,回味一番,因为那年那月的检察光阴和检察故事,它们的丝丝痕迹,都能从这一抹豆绿之中寻到......

    回想起当年的那风雪、那自行车、那冻得通红握不住笔的手,还有那永远珍藏在回忆中永不褪色的那一抹豆绿色,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检察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振奋精神,砥砺奋进,共铸检察事业辉煌灿烂的明天!

    昌邑市人民检察院侦监科科长  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