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要闻 第一版

  • 日期:20110617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经天纬地铸忠

    当中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成功铺设于青藏高原的时候,当某新型武器第一次精确命中千里之外目标的时候,当玉树震后第一幅灾情地形图火速传达救援前线的时候——无言的山河记住了一位西部军人的名



    作为一名军队科技战线的优秀共产党人, 46 岁的王明孝曾 32 次奔赴高原,翻越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高山 200多座,总行程 40 多万公里,填补了地图上的 200多处测绘空









    王明孝的家乡甘肃省古浪县是 75 年前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祖上几代都目不识丁的王明孝是村里考上大学的第一人。从小受老辈人口口相传的革命先烈故事熏陶,王明孝选择了报考军校。他在军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选择回到大西北。从一名基层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王明孝始终想着的就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

















    多年来,王明孝踏遍了大

    西北的山山水水,在填补一个

    个测绘盲区的同时,也经历了

    一次次生死考验。 从国家

    “1236”重点扶贫工程到西

    气东输工程,从怒江流域水电工程到河西走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工程……这些年来,王明孝率领官兵上高原、穿戈壁,先后完成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测绘保障任务,每一次都交出了圆满的答





    2003年,我国将要修建高原数字化铁路的消息发布后,国外许多知名测绘公司就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他们倚仗技术垄断优势漫天要价,还要求全线实地勘测。关键时刻,王明孝主动请缨。经权威部门考察论证,王明孝和他刚刚组建不到一年的年轻团队担负起青藏铁路轨道线格尔木至拉萨市1142公里的测绘任务。2005年春节前夕,王明孝率领15人的测绘分队向雪域

    数字化铁路动态条件下的测量误差必须小于1米,而当时国内的水平是18米。这样的测绘要求,按照传统作业方式需要上百人、30 多台车、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在青藏铁路建设之初,一些西方专家就断言,中国人不可能攻克动态测绘这一难关。王明孝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反复试验。最后,他大胆提出采用国内外从没有使用过的新技术,终于成功实现了对测绘点高精度的快速定位。而这一切,仅仅用了 150

    “共产党员,就是要关键时刻站出来、困难面前冲上去!”王明孝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报效祖国就只是一句空话。

    今年5月下旬,王明孝领衔的某测绘信息中心2项创新成果荣膺国际发明大奖,4 项技术获国防发明专利。王明孝及其团队的创新活力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