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要闻

海产“土货”升级为生鲜“大咖”

乳山牡蛎走红背后的硬核实力

2020-01-13 作者: 农村大众报记者 戎宁  通讯员 王嘉 来源: 农村大众报
  1月11日,第五届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拉开帷幕。文化节上,乳山牡蛎海鲜大锅擂台赛、牡蛎王争霸赛、牡蛎开壳挑战赛、牡蛎厨王争霸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截至2019年底,乳山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乳山牡蛎已从海产“土货”,变为享誉国内外的生鲜“大咖”。
牡蛎大王
当年“赔本赚吆喝”

  从事牡蛎养殖近20年的王志刚是远近闻名的“牡蛎大王”。作为土生土长的乳山人,他不仅亲历了牡蛎当年的“赔本赚吆喝”,更是一路见证了“乳山牡蛎”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从最初的150亩发展到如今的7000亩,王志刚的牡蛎养殖规模激增离不开养殖技术的变化。“受品种和地理因素限制,普通牡蛎一般在9月到第二年4月上市,5月到8月是没有的,而三倍体牡蛎让我们一年四季都有牡蛎上市。”王志刚说。
  过去,牡蛎养殖走“春播秋收”的路子。牡蛎死亡率高,产量无法保证,价格也上不去。乳山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出了牡蛎“秋播春收”的养殖技术降低了养殖风险。之后,乳山市引进了三倍体单体牡蛎良种苗。“三倍体牡蛎可以全年生长,而且个头更大,能长到手掌这么长。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王志刚说。
  除了三倍体牡蛎,近年来乳山市还重点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等新品种,改善乳山牡蛎卖相。
牡蛎壳不再是“海洋垃圾”
  牡蛎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产业。目前,乳山牡蛎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品2万多吨,产值达16亿元,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在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牡蛎壳这一曾经的“海洋垃圾”,成了细腻的牡蛎粉,最终变成土壤调理剂。据温喜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牡蛎壳利用量达2万吨。
  坐拥海洋珍宝,乳山不断挖掘牡蛎所蕴含的经济效益。从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到文化旅游,乳山市努力打造“中国牡蛎产业中心”。
  “乳山牡蛎配干白,味道太美了!”每个来到绿城台依湖酒庄酒产业小镇的游客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与法国波尔多在同一纬度上的乳山,也是酿酒葡萄的种植区之一。在第五届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上,“牡蛎+干白”旅游线发布。
牡蛎“触电”造福“吃货”
  年年都参加牡蛎文化节,今年的火爆程度超出宋鑫的预料。宋鑫是乳山市味之鲜牡蛎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上午已经补了几次货。“你可以直接搜我们的网店,网上下单说不定比你自己带回去都快。”宋鑫告诉一位江苏来的游客。据统计,乳山牡蛎集中上市期间(11月-来年5月)日发货量超过500吨,可在48小时内直达全国200多个城市。
  南泓村既是乳山叫得响的牡蛎品牌,也是威海信之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健伟的老家。“我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都养牡蛎,以往只能等小商贩来收,价格上不去。”宋健伟说。他2017年正式成立公司,做牡蛎电商。去年一年,仅通过顺丰快递发走的牡蛎,运费就达到了40多万元。
  目前,乳山牡蛎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有数百家店铺,并统一使用“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居国产牡蛎第一位。全市牡蛎电商从业人员达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1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