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记者新春走基层

小小一个土坑半年收益八万

本报记者谢翠萍

2013-02-19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一个面积不足2亩的鱼塘,投资不到2万元,不足半年就带来了8万多元的收入。济南市高新区孙村街道办事处谢家村的谢亮凭借自己的经营头脑,将一块无人问津的废渣地变成了聚宝盆,并为周围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之前要开车十多里地去钓鱼
  谢亮很喜欢钓鱼,经营鱼塘之前他开着一家小餐馆,生意不算好但很累心,他不仅是餐馆老板还是厨师,餐馆经营及进菜、顺菜、炒菜这些事情都需要他亲力亲为,餐馆生意一忙就累得身心俱疲,于是爱好钓鱼的他经常在餐馆不忙的时候,钓钓鱼来放松一下身心。
  谢家村周围并没有鱼塘,要钓鱼只能开车到十几里地以外的水库去,来回很耽误时间。并且他发现,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把钓鱼当成了一种休闲方式,却苦于没有去处,他想到,在自家周围弄个鱼塘应该生意不错。
  说干就干,谢亮开始为鱼塘选址,最初他想在自家地里挖鱼塘,但经过咨询得知,政策不允许农民随便在耕地里挖鱼塘,但一些涝洼地或者盐碱地等不适宜耕种的土地,经村委会同意可以承包利用。正好,谢家村村东头有一块地由于倾倒过建筑垃圾,石块较多不适宜耕种,一直闲置着,于是他以每年几百块钱的价格将这块地承包了过来。
鱼塘简陋,生意却很好
  因为不确定经营鱼塘能否盈利,建鱼塘时,谢亮采用了一种最简单,投入最少的方式:在地上挖个坑,并在坑内铺设好塑料布以防渗水,鱼塘的水则来自地下水。整个鱼塘挖好,建筑成本加上人工成本不到两万元。
  与之前经营餐馆相比,鱼塘的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只要有人定期投放鱼苗、给鱼充氧、换换水就行。”
  经营模式简单,收益却不低。鱼塘的经营模式为4个小时20元钱,这期间钓鱼者钓到的鱼可以免费拿走,无需再次购买,这种经营模式吸引了不少钓鱼爱好者,平均每天能有四五十个人前来钓鱼。刨去鱼塘的维护成本,这个不足2亩地的鱼塘每月能为谢亮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由于鱼塘紧靠村子,鱼塘还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无论钓不钓鱼,到鱼塘去坐一坐,与老邻居下盘棋,聊聊天,已成为谢家村村民的一种休闲方式。谢亮也乐得为村民提供方便,“人气旺了,生意才能好。”
投放鱼苗数量和种类成关键
  鱼塘于2012年7月份正式开张经营,经过半年的摸索经营,谢亮认为经营这种简陋的鱼塘,关键在于掌握好鱼苗的投放种类和数量。
  开业之初为吸引顾客,谢亮每天都要往鱼塘投放八九百块钱的草苗,但在投放了十来天之后,他发现有鱼开始往水面上翻,经过咨询了解到,由于投放鱼苗品种过于单一,加上鱼塘较浅、天气闷热等因素,导致鱼苗缺氧死亡。“有的鱼耗氧大,有的鱼还存在自残现象,最好是立体养殖,这样有利于增加投放数量。”
  记者问,“投放的鱼苗越多,不是成本越高吗?”但谢亮认为,“只有让钓鱼的人钓到鱼,有成就感,才会有人来钓鱼。”
  之后,谢亮开始减少鱼苗的投放数量,并增加鱼苗的投放种类,慢慢的他发现,每天只需要往鱼塘混投200多元的鱼苗,多投放草鱼、鲢鱼等几个品种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既让钓鱼的人钓到鱼,自己还能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