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记者新春走基层

农民赵辉的幸福种地生活

本报记者钟雪凌

2013-02-19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在以前,农民种地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很少有人会把它当作一份职业来对待。时下,一些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却还有一些农民承包土地做起了“地主”,成为了职业种田人。惠民县姜楼镇沙赵村41岁的村民赵辉就是其中之一。
  赵辉自家原有12亩耕地,又从外出户手中承包了25亩土地,他试着从规模种植、科学管理等方面着手,在耕地上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由于管理科学、施肥合理,大大降低了种地成本,2012年,靠种地,他一年收入近8万元。这更坚定了他把种地作为职业的信心。
  对种地带来的新变化,赵辉很有说头。
科学技术保增产
  “要在十年前,种这些地想都不敢想,耕地、点种、收割‘三弯腰’,尤其到了三伏天,讲究‘头伏锄,一篓油’,专拣中午最热的时候下地。功夫没少下,可产量就是上不去,粮食价格也便宜,一年忙到头,也弄不出几个钱来。”赵辉说,“现在好了,种收全部机械化,省时省力;每年镇上都邀请农业专家给种植大户搞培训,手机也能收到各类农业短信;还应用了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产量也大大提高了。”
  赵辉说,2010年,他利用农机补贴优惠政策和信用社支农贷款25万元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他一边搞生产,一边研究农业科技和管理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他通过小麦、玉米和西瓜结合种植等模式增加复种指数;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种粮成本,他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推行了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等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作物产量提高了5%以上,小麦亩产达到了600公斤,西瓜亩产达3500余公斤。
惠农政策保增收
  “现在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农民种地不交一分钱,还给发粮食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小麦、玉米一斤涨到了1块多钱,农民心里热了,觉得种地有干头了。”赵辉说,“我觉得种地算是一份职业了,政策实惠、粮价得劲,挣得不比在城里打工少。谁说种地不幸福?”
  现在,赵辉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业土专家”,经常免费为乡亲解决农业难题。一到农忙,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来找他提供机耕机收服务,他也顺便扩大了良种、化肥、农药推销等专业范围,凭这一项,每年增加收入25000多元。
专业组织保增效
  2011年,赵辉带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集农作物耕种、施肥、管理、购销于一体,目前规模并不大,已发展社员20余人。“这几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村里雇工费用越来越高,每天80元都不好找人。在人力缺少的情况下,发展专业合作社可以统防统治,形成规模效应,节约成本。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吧。”赵辉说,“国家鼓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咱正赶上了好时候,多种地、种好地,还有好多新技术要琢磨。”
  “这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村里环境美了,交通方便了,农民负担轻了。靠种地,我家花近20万元盖起了新院落,添置了冰箱、液晶电视,装上了暖气,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年前我还买了个新年货——电脑,现在种地讲究的是科学管理、市场信息,这电脑用场大了。”
  说起这些,赵辉脸上露出了对生活的满足。当问及他今年有啥新打算时,他乐呵呵地说,希望今年把地种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