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地区)>第193期 1

■山东历史文化名人(33)

文论泰斗——刘勰

  • 日期:20171027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地区)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祖籍山东莒县 。一生未婚 。其历时多个春秋撰写的《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被誉为“文论泰斗”。鲁迅先生曾将《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给予崇高评价。

    刘勰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祖上为官宦之家,其父刘尚是个小武官,到他这一辈,家道败落。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和读书,他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投靠当时研究戒律学的的大德高 僧僧 ,与其一起在定林寺生活了十余年。刘勰借佛殿灯光苦读的故事,曾传为一时佳话。寺庙是一个藏书馆,经史子集全有。刘勰每读一本书,就认真思考,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另外,他当记室(秘书)、东宫通事舍人(掌传达令旨,内外启奏)之类的经历,使其有了掌握机要大事、阅读皇家书籍的大好时机。这都为他后来的文论写作作了良好的准备。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文心雕龙》共50篇,涵盖了文学概论、文体流变、文学创作、作品鉴赏、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单就文体流变来说,就包括推究文体来源、叙述文体发展、解释文体名称、阐释文体意义、评论文章优劣、阐述写作道理、总结文体特点等丰富内容。他在总结论说文特点时提出,“论”要“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论证要“师心独见,锋颖精密”,“说”必须使人“悦怿”,辩驳时应“喻巧而理至”,这些至今都有指导意义。

    在文学创作方面,刘勰深入具体的创作实践,剖情析采,建立起一个“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创作论体系。他指出,创作时作家富有想像力的神思、神与物游十分重要,强调了情景的相互影响和转化。在文学创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他主张文质并重,情文并茂,赞成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之结果。他还论述了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强调“通变”的重要性:“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在文学批评方面,刘勰首创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他还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不要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

    刘勰认识到,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正如《时序》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由于建安时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所以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他的这种解释,独道而又令人信服。

    (马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