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头版 A1

■转方式 调结构·百姓身边的故事

柴火变身“清洁煤”

  • 日期:20101123
  • 作者:通讯员 李雅芹 杨强强 本报记者张国栋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张国栋

    本报通讯员 李雅芹  杨强强

    立冬过后,一天冷似一天。阳信各所学校加紧做好供暖准备。

    与往年不同,在阳信县刘庙学校的储煤仓库,没有黑乎乎的煤块,而是数百个装满土黄色条状物的袋子。“里面装的是秸秆煤,今冬开始,我们学校就要靠它取暖了。”校长刘金奎笑着说。原来,刘庙学校自今冬起实施“两热一暖”工程,并用两台智能型生物质气化锅炉替换了以前的煤炭炉。

    “这两个大家伙就是专‘吃’秸秆煤的智能型生物质气化锅炉,别看它体形大,相对传统煤炭锅炉来说,操作起来方便着呢。”在新建的锅炉房,刘金奎指着两台大型机器说。试暖过程中,只见负责锅炉房的韩师傅将两大袋秸秆煤倒入机器右侧空箱处,按下开关键,轻而易举地就将锅炉点着了。

    “这就完了?不用随时添加燃料?不用随时调控温度?”记者提出一连串问题。

    韩师傅将记者拉到机器一侧,指着几个按钮说,奥秘全在这呢。原来,机器上装有自动进料速控按钮和出水温度调控按钮,“这个家伙懂得‘细嚼慢咽’,我刚刚倒进去的两大袋子秸秆煤正好够它‘吃’一个上午,出水温度控制在85 摄氏度。比起煤炭锅炉,省事多了。”

    刘校长还拿出纸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试暖,两吨秸秆煤与一吨煤炭产生同等热量。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买一吨煤炭需要花费1200 元,买两吨秸秆煤则需要960元。学校往年消耗煤炭数量在20 吨以上,这样算下来,从今年开始学校每年冬天至少能省下4800元。

    其实,阳信县有两所学校的锅炉去年就“吃”上了秸秆煤,只不过这两所学校采用的是新型的秸秆颗粒、燃煤两用锅炉。

    劳店中学的锅炉房是两间白墙红瓦房,缕缕青烟从房顶的烟囱冒出。“以前烧煤炭的时候,整个锅炉房被熏成了灰黑色,自己也被煤灰烟呛得直咳嗽。学生怕脏,一到冬天就很少到校园这头来玩了。”正在试暖的王师傅说,去年学校换上了两用新型锅炉,购进秸秆煤尝试。用过后烟囱便不再冒黑烟了,清洁高效,整个校园都变干净了。朝着王师傅指的方向看去,住校生的衣物正挂在不远处晾晒。

“校领导说了,今冬供暖全部使用秸秆煤。”说这话的时候,王师傅一脸得意。

    记者随后来到专门生产秸秆煤的富民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目睹了农村柴火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

    在这家企业,玉米芯、玉米秸秆、棉花秸秆、树枝,干草、锯末堆满大半个院子。车间内几台大型机器靠传输带连在一起。院子里的材料经过压榨、粉碎、搅拌、加压、冷却工序后,十分钟左右,成千上万个高2厘米、直径不足1厘米的小圆柱状物体一股脑地从机器中滚出来。“整个过程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平均每公斤两毛三四收购来的秸秆、玉米芯、干草,加工生产出的秸秆煤卖到四毛八。”企业负责人宋德明说,他们把这些秸秆煤称为“生物能源”。据了解,这些秸秆颗粒是一种新型燃料,作为清洁可再生资源,具有易点燃、热值高、无污染的优点。

    与宋德明一样高兴的,还有当地10万多农民。“过去像玉米芯、棉花秸秆都是扔都没地方扔的东西,没想到,如今也成了宝贝,玉米芯一斤能卖到两毛多钱。”在公司大门口,等候卖玉米芯、秸秆的农户排成了一条长龙。将秸秆、玉米芯等深加工,昔日的农业废弃物变成了可再生利用的生物能源,也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以富民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为例,阳信每年种植玉米50多万亩,每亩产玉米芯200斤左右,按照企业收购价每吨74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年能为农民带来3700万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