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2022-12-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扫码看 理论周刊专题
  □ 陈珊 梁飞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昂扬向上,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前,我们既面临历史重大机遇,又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关键时期,面对诸多不同寻常的新挑战新问题,新时代青年必须具有斗争精神,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依靠斗争来取得胜利、赢得未来,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要求广大青年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锤炼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
  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必须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广大青年站稳政治立场,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尊严。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坚守思想阵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还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要引导教育广大青年,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和无数革命先辈拼搏斗争的结果。因此必须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脚踏实地,充满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更要始终坚持跟党走,永远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新时代青年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对党忠诚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我们要以百年党史濡润时代青年,培养其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心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践行入团入党的初心和使命。
  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必须磨砺敢于“亮剑”的风骨胆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克服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这就要求锻造时代青年勇于直面各类矛盾冲突、敢于向各种歪风邪气“开战”的强大意志。敢于斗争,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当前,最可怕的不是风险,而是“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缺乏斗争意志,缺少斗争本领。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广大青年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牢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古训,紧盯当前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风险、问题、挑战,以“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的清醒,以“赶考”的坚定,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敢于斗争,还要淬炼“亮剑”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无理挑衅,我们党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我们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要锤炼新时代青年敢于“亮剑”的精神,使新时代青年具备“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敢于斗争,更要锻造不屈的意志。斗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艰难险阻中磨砺,在大风大浪中锻造。我们要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保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韧性,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于斗争,敢于胜利。
  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必须淬炼会斗争、善斗争的非凡智慧。要学会斗争的辩证法,对于原则性问题,务必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对于策略性问题,可以灵活机动、因势利导。特别是在多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情况下,更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掌握好斗争的火候、把握好斗争的时、度、效。善于斗争,首先要善抓主要矛盾。众多矛盾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众多问题中,必有一个是中心问题。要善于学习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瞄主要矛盾,抓中心问题,挖根本原因,果断处理,有效决策。善于斗争,还要善于团结各方力量。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坚持原则、坚定目标,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摩擦中谋求合作,在奔赴共同理想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善于斗争,更要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培养广大青年见端知末、管中窥豹的敏锐目光,善于从小角度、小视野出发探寻事物的本真,练就见微知著的能力;既要从小抓起,发现不良兆头立即预防,又要尽早抓起,发现问题立即遏止。
  站在民族复兴大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是历史的昭示,也是时代的使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思想上坚定、行动上果敢,在复杂艰巨的斗争中,真正锻造成为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英勇“斗士”,不断在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赶考”之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迎风猛进、踏浪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陈珊 梁飞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昂扬向上,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前,我们既面临历史重大机遇,又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关键时期,面对诸多不同寻常的新挑战新问题,新时代青年必须具有斗争精神,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依靠斗争来取得胜利、赢得未来,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要求广大青年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锤炼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
  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必须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广大青年站稳政治立场,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尊严。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坚守思想阵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还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要引导教育广大青年,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和无数革命先辈拼搏斗争的结果。因此必须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脚踏实地,充满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更要始终坚持跟党走,永远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新时代青年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对党忠诚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我们要以百年党史濡润时代青年,培养其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心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践行入团入党的初心和使命。
  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必须磨砺敢于“亮剑”的风骨胆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克服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这就要求锻造时代青年勇于直面各类矛盾冲突、敢于向各种歪风邪气“开战”的强大意志。敢于斗争,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当前,最可怕的不是风险,而是“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缺乏斗争意志,缺少斗争本领。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广大青年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牢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古训,紧盯当前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风险、问题、挑战,以“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的清醒,以“赶考”的坚定,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敢于斗争,还要淬炼“亮剑”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无理挑衅,我们党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我们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要锤炼新时代青年敢于“亮剑”的精神,使新时代青年具备“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敢于斗争,更要锻造不屈的意志。斗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艰难险阻中磨砺,在大风大浪中锻造。我们要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保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韧性,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于斗争,敢于胜利。
  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必须淬炼会斗争、善斗争的非凡智慧。要学会斗争的辩证法,对于原则性问题,务必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对于策略性问题,可以灵活机动、因势利导。特别是在多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情况下,更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掌握好斗争的火候、把握好斗争的时、度、效。善于斗争,首先要善抓主要矛盾。众多矛盾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众多问题中,必有一个是中心问题。要善于学习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瞄主要矛盾,抓中心问题,挖根本原因,果断处理,有效决策。善于斗争,还要善于团结各方力量。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坚持原则、坚定目标,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摩擦中谋求合作,在奔赴共同理想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善于斗争,更要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培养广大青年见端知末、管中窥豹的敏锐目光,善于从小角度、小视野出发探寻事物的本真,练就见微知著的能力;既要从小抓起,发现不良兆头立即预防,又要尽早抓起,发现问题立即遏止。
  站在民族复兴大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具有斗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是历史的昭示,也是时代的使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思想上坚定、行动上果敢,在复杂艰巨的斗争中,真正锻造成为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英勇“斗士”,不断在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赶考”之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迎风猛进、踏浪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