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抓党建促滩建,切实做好滩区迁建后文章

2022-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杰红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站,境内黄河滩区面积全省最大,在滩区迁建工作中,搬迁人口占全省20%,新建村台数量占全省85%,是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在推进滩区迁建工作中,东明县坚持“迁”“建”并重,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抓党建促滩建,大力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后文章。
  创新支部联建,引领村台治理。随着滩区迁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滩区148个自然村整合为24个村台社区,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体系被打乱,无法完全适应新的治理需求。围绕新社情、新情况,东明县积极探索新的村台组织架构,创新支部联建,在每个村台分别成立了功能性党委。党委下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业性党支部和若干网格党支部,积极构建“乡镇党委—村台党委—网格(专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推动形成了村台党建多村联建、镇村干部一体办公、党员分类管理、便民智能服务、资源融合共管的“党建+”五位一体村台治理新格局,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精细化治理,全面强化了党建在村台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注重资源整合,赋能产业振兴。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缺少产业支撑一直是限制滩区发展的瓶颈。东明县对标国家“三新一高”总要求,坚持迁建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通过整合滩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组建沿黄示范片区建设联席会议,镇级层面全面推行强弱帮带、组织联建,落实下派帮扶优先派驻、涉农资金优先倾斜等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一镇一特、一镇一品、一村多样的产业定位,充分整合利用滩区48万亩耕地和独特生态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现已流转黄河滩区内优质耕地达1.5万亩,大力发展富硒小麦、虎杖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壮大鲈鱼养殖、特色加工等重点产业。规划打造以点串线、全域构建的“沿黄产业振兴示范带”,叫响“黄河滩”特色产品品牌,赋能产业振兴,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坚持生态优先,传承文化基因。黄河滩区有草地、林地、坑塘、湿地、沙滩等多类型的自然生态,东明县充分发挥黄河滩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紧密结合本地红色基因、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书画之乡等文化底蕴,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坚持以发展旅游经济为突破,深入实施“党建+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策略。通过挖掘整理沿黄红色资源、民俗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鲁西南文化教育、黄河湿地、庄子文化、滩区田园、绿色运动五大主题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了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古村落、庄子文旅小镇等特色文旅景点,发展黄河记忆民宿旅游,推动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黄河湾文化旅游带,努力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好黄河文化。
  聚焦民生需求,促就业保增收。迁建让滩区群众圆了昔日“安居梦”,时下滩区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稳得住”“能致富”。为帮助滩区群众既“挪穷窝”又“拔穷根”,东明县多次赴外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并根据迁建群众的就业状况、技能特点、就业需求、创业意愿等情况,建立滩区迁建人员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切实解决好迁建后村民就业问题。2022年上半年,东明县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人才大集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场,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活动7期,累计培训2000余人,累计发布就业岗位3700余个,扶持创业255人,带动就业1600人。同时,借助村台社区整合机遇,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订单生产,多措并举帮助迁建群众增收。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是改善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滩建后半篇文章,是滩区迁建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东明县将立足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滩区“后迁建时代”东明县乡村振兴的幸福样板。
  
  □刘杰红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站,境内黄河滩区面积全省最大,在滩区迁建工作中,搬迁人口占全省20%,新建村台数量占全省85%,是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在推进滩区迁建工作中,东明县坚持“迁”“建”并重,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抓党建促滩建,大力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后文章。
  创新支部联建,引领村台治理。随着滩区迁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滩区148个自然村整合为24个村台社区,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体系被打乱,无法完全适应新的治理需求。围绕新社情、新情况,东明县积极探索新的村台组织架构,创新支部联建,在每个村台分别成立了功能性党委。党委下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业性党支部和若干网格党支部,积极构建“乡镇党委—村台党委—网格(专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推动形成了村台党建多村联建、镇村干部一体办公、党员分类管理、便民智能服务、资源融合共管的“党建+”五位一体村台治理新格局,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精细化治理,全面强化了党建在村台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注重资源整合,赋能产业振兴。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缺少产业支撑一直是限制滩区发展的瓶颈。东明县对标国家“三新一高”总要求,坚持迁建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通过整合滩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组建沿黄示范片区建设联席会议,镇级层面全面推行强弱帮带、组织联建,落实下派帮扶优先派驻、涉农资金优先倾斜等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一镇一特、一镇一品、一村多样的产业定位,充分整合利用滩区48万亩耕地和独特生态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现已流转黄河滩区内优质耕地达1.5万亩,大力发展富硒小麦、虎杖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壮大鲈鱼养殖、特色加工等重点产业。规划打造以点串线、全域构建的“沿黄产业振兴示范带”,叫响“黄河滩”特色产品品牌,赋能产业振兴,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坚持生态优先,传承文化基因。黄河滩区有草地、林地、坑塘、湿地、沙滩等多类型的自然生态,东明县充分发挥黄河滩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紧密结合本地红色基因、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书画之乡等文化底蕴,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坚持以发展旅游经济为突破,深入实施“党建+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策略。通过挖掘整理沿黄红色资源、民俗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鲁西南文化教育、黄河湿地、庄子文化、滩区田园、绿色运动五大主题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了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古村落、庄子文旅小镇等特色文旅景点,发展黄河记忆民宿旅游,推动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黄河湾文化旅游带,努力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好黄河文化。
  聚焦民生需求,促就业保增收。迁建让滩区群众圆了昔日“安居梦”,时下滩区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稳得住”“能致富”。为帮助滩区群众既“挪穷窝”又“拔穷根”,东明县多次赴外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并根据迁建群众的就业状况、技能特点、就业需求、创业意愿等情况,建立滩区迁建人员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切实解决好迁建后村民就业问题。2022年上半年,东明县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人才大集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场,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活动7期,累计培训2000余人,累计发布就业岗位3700余个,扶持创业255人,带动就业1600人。同时,借助村台社区整合机遇,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订单生产,多措并举帮助迁建群众增收。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是改善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滩建后半篇文章,是滩区迁建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东明县将立足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滩区“后迁建时代”东明县乡村振兴的幸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