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2022-07-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赵蔚
  
  2020年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项目顺利实施。我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部分工科专业已经构建了与地方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新工科的建设走在前列。而如何根据教育部发展新工科与新文科的精神促进“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如何利用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思政”与跨学科理念的融合,如何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是,大学英语长时间以来作为基础课程,教法、学法、考核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几乎都是以讲单词、讲句子为核心,依然没有脱离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老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于是把课文里最细节最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在中学时期就已接触,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不少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种在英语学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颇为常见,因而缺乏持久深厚的学习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尚需更加明确清晰的定位,必须寻求避免陷到“应试教育”泥潭的方法。
  外语教育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国际性等多重价值属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改革发展要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通过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帮助学生利用英语提高本专业学习、科研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在专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所以,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抑或是混合教学,都是需要改进的。那么,在实操过程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激发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潜能。通过职称评审、职务升迁、评优评先、教师培训等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适当竞争,培养老师们“我愿为学校发展出把力”的精神,让老师们意识到教师个人与学校是命运共同体,离开了教学平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对课堂教学模式深度改革,将“静默课堂”转变为“探究式讨论课堂”,实现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的转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基于案例(Case-based)、基于问题(Problem-based)、基于项目(Project-based)的教学方法,配以学生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求”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重点打造探索掌握学习理论(Mastery learning)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将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合作的项目式学习相结合,依托富媒体资源前置和项目展示的课堂模式,形成新的师生角色关系。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交互学习平台,提供涵盖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教师辅导、学生练习、作业反馈、学习评估等完整的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系统应具有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功能,体现其易操作性、可移动性和可监控性等特征,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个人水平和需求的学习内容,记录和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反馈信息。
  开设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目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人文社科提高类课程,比如开设英美文学、英语演讲与辩论、英美报刊时文选读、学术英语写作、英汉对比与互译、基础英语口译、英语创意写作等课程;设置文化类课程,比如开设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国际礼仪与文化等课程;设置实用类课程,比如开设雅思英语、托福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实用翻译、海外留学攻略等课程;设置思政类课程,比如开设“一带一路”国家与文化(英语)、治国理政文献选读、儒家思想与传播、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科技等课程;设置专业类ESP课程,比如开设科技文献阅读、科技文献翻译、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教师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提升课堂系统化水平,防止课堂内容碎片化,增加师生要素之间的互动,丰富传输环境,重构课堂体系。同时把新的、科学的教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态则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相比“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门别类、多元化的模块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体系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内容脉络清晰,目标明确,相比传统大杂烩式的教学资源,更加适合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学业进阶和就业发展。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赵蔚
  
  2020年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项目顺利实施。我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部分工科专业已经构建了与地方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新工科的建设走在前列。而如何根据教育部发展新工科与新文科的精神促进“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如何利用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思政”与跨学科理念的融合,如何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是,大学英语长时间以来作为基础课程,教法、学法、考核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几乎都是以讲单词、讲句子为核心,依然没有脱离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老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于是把课文里最细节最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在中学时期就已接触,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不少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种在英语学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颇为常见,因而缺乏持久深厚的学习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尚需更加明确清晰的定位,必须寻求避免陷到“应试教育”泥潭的方法。
  外语教育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国际性等多重价值属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改革发展要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通过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帮助学生利用英语提高本专业学习、科研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在专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所以,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抑或是混合教学,都是需要改进的。那么,在实操过程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激发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潜能。通过职称评审、职务升迁、评优评先、教师培训等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适当竞争,培养老师们“我愿为学校发展出把力”的精神,让老师们意识到教师个人与学校是命运共同体,离开了教学平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对课堂教学模式深度改革,将“静默课堂”转变为“探究式讨论课堂”,实现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的转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基于案例(Case-based)、基于问题(Problem-based)、基于项目(Project-based)的教学方法,配以学生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求”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重点打造探索掌握学习理论(Mastery learning)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将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合作的项目式学习相结合,依托富媒体资源前置和项目展示的课堂模式,形成新的师生角色关系。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交互学习平台,提供涵盖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教师辅导、学生练习、作业反馈、学习评估等完整的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系统应具有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功能,体现其易操作性、可移动性和可监控性等特征,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个人水平和需求的学习内容,记录和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反馈信息。
  开设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目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人文社科提高类课程,比如开设英美文学、英语演讲与辩论、英美报刊时文选读、学术英语写作、英汉对比与互译、基础英语口译、英语创意写作等课程;设置文化类课程,比如开设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国际礼仪与文化等课程;设置实用类课程,比如开设雅思英语、托福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实用翻译、海外留学攻略等课程;设置思政类课程,比如开设“一带一路”国家与文化(英语)、治国理政文献选读、儒家思想与传播、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科技等课程;设置专业类ESP课程,比如开设科技文献阅读、科技文献翻译、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教师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提升课堂系统化水平,防止课堂内容碎片化,增加师生要素之间的互动,丰富传输环境,重构课堂体系。同时把新的、科学的教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态则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相比“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门别类、多元化的模块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体系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内容脉络清晰,目标明确,相比传统大杂烩式的教学资源,更加适合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学业进阶和就业发展。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