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在“蜂窝里探蜜”的石油人

2022-06-23 作者: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于 佳 陈 俊
       何 建 田茂亮

  成1井项目,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十四五”在准噶尔盆地部署的增储上产重点区块。这里工区地表为连片分布的蜂窝状和垄状沙丘,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的员工常常风趣地说,在这里进行地震勘探像是在“蜂窝里探蜜”。可就是在这个复杂的复式油气藏勘探区,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的员工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地震勘探找到了最甜的“蜜”。
把地下看得一清二楚
  平常石油深深地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想要找到它,前提是看清楚它的位置。
  “把工区看个底朝天,每个可能影响项目高效的点都必须摸得门清。”项目经理张光全说。
  项目启动之初,胜利分公司SGC2105队36名核心团队成员采取“提前看,紧密连,人机结合”的方式,历时40余天,经过4轮次多维度、全覆盖的精细尽职调查,全面厘定项目风险因素。
  项目团队成员深度融入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让“甲乙方”变成“一家人”,推进项目一体化运作,做实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试验资料的全面分析,甲、乙双方制定增加覆盖次数、提高炮道密度、增加最大炮检距等有效措施,确保了超深目的层地质目标需求最优化。
  他们召集震源、仪器等相关班组,针对震源分组、导航到点等方面进行“不留死角”的沙盘推演,优化施工方案;根据“到位一批、检测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对所有投入的节点仪进行全面检测与维修,通过2场推演会、3场总结会,全面做实震源工序高效施工演练。
找到高效施工“密钥”
  成1井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团队成员科学制定“里程碑计划”,倒排时间表,优化施工流程,对项目周期、资源投入、队伍规模进行动态精细测算,计划精准落实到天,实现了资源零等待、效率最大化。
  “全面落实项目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班组长履职清单,确保项目在轨运行。”张光全在队委会上强调。
  他们强化横向多班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运行协同推进机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切实做到了项目有人抓、问题有人管、工作有人促。
  放线班和节点服务团队密切配合,按照野外布设、巡查质检、数据回收、设备充电、数据处理“五步工作法”,每个环节相互监控,回环相扣,确保数据回收率达99.6%以上。
  项目团队震源组制定网格化管理办法,细化责任分工,提前做好预施工点位踏勘,震源车加油、操作人员交接班与设备检维修同时进行。以单元日效促工序日效,以工序日效促采集日效,以采集日效促项目工期。通过项目采用日效管理法精确节点控制,推动生产工序全部围绕项目运行目标转。
  5月18日,项目以高效采集49.5天的战绩圆满收官。
化解野外生产难题
  技术创新向来是实现高效施工的利器,对在准噶尔盆地“蜂窝里探蜜”的这群石油人来说,眼前的成1项目更是如此。
  胜利分公司SGC2105队副经理王宇介绍,影响项目高效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震源点位设计、震源通信和数据质控回传。为此,他们突出“问题、生产、效益”三导向,强化技术支持团队作用发挥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破解生产难题、提速提效提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工区内沙丘大坡面、信号无法保障、深坑区等震源无法达到的区域,项目技术团队充分发挥无人机点、线、面多维度信息采集功能,结合震源爬坡能力,通过航测数据矢量化提取,形成约束条件,实现了震源点位“自动预设计”。经实际生产验证,设计点位与实际施工吻合率达99.85%。
  “4套40米车载天线塔、2套流动中继车,撑起了仪器与震源之间的通联网。”仪器工程师亓志伟说。
  技术支持团队基于无人机航拍数字表面模型,利用视域分析优选仪器停点和信号中继塔位置,提高电台信号覆盖范围。强化技术攻关,升级改造震源天线,成功解决高大沙丘区震源通信难题,保证震源质控数据及时回传,确保资料品质。
  他们还将炮点轨迹预设计技术与自主研发的车载导航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大沙漠区可控震源高效激发,作业效率提高20%。
  针对节点质控,他们应用“MESH”自组网络技术进行质控数据传输,实现节点巡检质控数据实时回传,室内按照“回传一条,质控一条”模式,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确保节点仪采集质量,保障资料品质。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于 佳 陈 俊
       何 建 田茂亮

  成1井项目,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十四五”在准噶尔盆地部署的增储上产重点区块。这里工区地表为连片分布的蜂窝状和垄状沙丘,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的员工常常风趣地说,在这里进行地震勘探像是在“蜂窝里探蜜”。可就是在这个复杂的复式油气藏勘探区,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的员工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地震勘探找到了最甜的“蜜”。
把地下看得一清二楚
  平常石油深深地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想要找到它,前提是看清楚它的位置。
  “把工区看个底朝天,每个可能影响项目高效的点都必须摸得门清。”项目经理张光全说。
  项目启动之初,胜利分公司SGC2105队36名核心团队成员采取“提前看,紧密连,人机结合”的方式,历时40余天,经过4轮次多维度、全覆盖的精细尽职调查,全面厘定项目风险因素。
  项目团队成员深度融入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让“甲乙方”变成“一家人”,推进项目一体化运作,做实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试验资料的全面分析,甲、乙双方制定增加覆盖次数、提高炮道密度、增加最大炮检距等有效措施,确保了超深目的层地质目标需求最优化。
  他们召集震源、仪器等相关班组,针对震源分组、导航到点等方面进行“不留死角”的沙盘推演,优化施工方案;根据“到位一批、检测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对所有投入的节点仪进行全面检测与维修,通过2场推演会、3场总结会,全面做实震源工序高效施工演练。
找到高效施工“密钥”
  成1井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团队成员科学制定“里程碑计划”,倒排时间表,优化施工流程,对项目周期、资源投入、队伍规模进行动态精细测算,计划精准落实到天,实现了资源零等待、效率最大化。
  “全面落实项目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班组长履职清单,确保项目在轨运行。”张光全在队委会上强调。
  他们强化横向多班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运行协同推进机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切实做到了项目有人抓、问题有人管、工作有人促。
  放线班和节点服务团队密切配合,按照野外布设、巡查质检、数据回收、设备充电、数据处理“五步工作法”,每个环节相互监控,回环相扣,确保数据回收率达99.6%以上。
  项目团队震源组制定网格化管理办法,细化责任分工,提前做好预施工点位踏勘,震源车加油、操作人员交接班与设备检维修同时进行。以单元日效促工序日效,以工序日效促采集日效,以采集日效促项目工期。通过项目采用日效管理法精确节点控制,推动生产工序全部围绕项目运行目标转。
  5月18日,项目以高效采集49.5天的战绩圆满收官。
化解野外生产难题
  技术创新向来是实现高效施工的利器,对在准噶尔盆地“蜂窝里探蜜”的这群石油人来说,眼前的成1项目更是如此。
  胜利分公司SGC2105队副经理王宇介绍,影响项目高效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震源点位设计、震源通信和数据质控回传。为此,他们突出“问题、生产、效益”三导向,强化技术支持团队作用发挥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破解生产难题、提速提效提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工区内沙丘大坡面、信号无法保障、深坑区等震源无法达到的区域,项目技术团队充分发挥无人机点、线、面多维度信息采集功能,结合震源爬坡能力,通过航测数据矢量化提取,形成约束条件,实现了震源点位“自动预设计”。经实际生产验证,设计点位与实际施工吻合率达99.85%。
  “4套40米车载天线塔、2套流动中继车,撑起了仪器与震源之间的通联网。”仪器工程师亓志伟说。
  技术支持团队基于无人机航拍数字表面模型,利用视域分析优选仪器停点和信号中继塔位置,提高电台信号覆盖范围。强化技术攻关,升级改造震源天线,成功解决高大沙丘区震源通信难题,保证震源质控数据及时回传,确保资料品质。
  他们还将炮点轨迹预设计技术与自主研发的车载导航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大沙漠区可控震源高效激发,作业效率提高20%。
  针对节点质控,他们应用“MESH”自组网络技术进行质控数据传输,实现节点巡检质控数据实时回传,室内按照“回传一条,质控一条”模式,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确保节点仪采集质量,保障资料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