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张岱为什么这么牛?

2022-05-31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不久前,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守森接受新浪山东采访,谈到自己学术历程这一话题时,对于学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学术态度写文章也发表了看法。他的观点有见地,又有锋芒,发人深思。
  在访谈中,杨守森说:“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学者是为学术而学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不是把学术作为一种骨子里的生命追求,不能化为自己真正的一种对社会的生命意义上的关注,不能从内心发出声音。我觉得现在这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好多就是为了这样的某一个目的,甚至有些为了评奖,为了评职称写文章,这肯定不行,肯定写不出好东西来。好文章一定是生命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感觉,一种判断,一种价值分析。”每一句话都很有分量,可谓语重心长。
  对于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来说,这段话更值得好好琢磨。杨守森本就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谈到自己的学术历程时说,“一开始主要还是感兴趣于文学评论,所以比较早发的文章都是文学评论。”后来,他逐渐涉足文艺学、美学乃至乡村建设领域。在这些学术领域,他也都有重要的学术成果问世。在文学批评领域,他的学术贡献是非常突出的。比如,对莫言创作的研究与评论,他是“最早的”之一。
  2020年,由山东省莫言研究会承办的“红高粱文学现象研讨会”在高密举行,我曾前往采访。在这个研讨会上,山东大学教授贺立华担任学术主持人,杨守森也参加了研讨。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回忆了关于莫言研究的一些往事,其中提到,他们对莫言的关注,从1985年左右就开始了。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于1988年在高密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合作撰写《怪才莫言》。他们先后多次到莫言老家详细走访,以期更准确地了解莫言成长经历,更准确地把握莫言生活的文化背景,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对莫言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
  在莫言尚未被大众关注的时候,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敢于言人所未言,体现的是独到的学术眼光、准确的学术判断和令人尊敬的学术担当。我认为,这就是文学批评的专业性。没有学术担当,可能就不会说真话,或者不敢说真话。同时,没有独到的学术眼光,也很难作出有价值的学术判断。他们对莫言文学创作的评论,是建立在对莫言文学全方位剖析研究的基础上的,是深入研究莫言其人其文后的思考和判断。这些文学评论,谈长处,不回避短处,赞扬其所得,也不否认其所失,因此成为推动莫言文学创作的宝贵力量。
  大家都说,文学评论像一面镜子,可以通过它照见得失。那么,怎样把这面镜子立起来,且能切实发挥作用?还是要靠专业性。如前所述,这种专业性就体现在眼光准、说真话、见识高上。如果见识不高,目光短浅,观点庸陋,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照了也是白照,如同做无用功,文学批评的价值就被消解了。如果眼光不准,或者不说真话,那这面镜子的价值同样会大打折扣,或者直接就变成了哈哈镜,照出来的是变形的、扭曲的,这些不仅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是应该竭力避免的。
  不禁想起晚明很有名气的一位戏曲评论家张岱。在戏曲评论方面,张岱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气有多大呢?在《陶庵梦忆·过剑门》一文中,他不无得意地写道:“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余不至,虽夜分不开台也。以余而长声价,以余长声价之人而后长余声价者,多有之。”从这几句话中,足可知张岱在戏曲界的巨大影响。
  张岱何以如此赫赫有名?简单来说,就是专业水平高。正是因为他在戏曲方面造诣精深,当时的那些戏曲名家无不对他佩服有加,遂使他的声誉如日中天。张岱虽然出身仕宦之家,但无意仕进。他酷爱戏曲,喜欢和伶人交往。他曾说:“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在张岱家里,先后曾有六个职业戏班长久居住,这给张岱看戏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兴趣来了,让戏班子演戏,自己在台下看戏,张岱日子过得非常逍遥。天长日久,他在戏曲方面的造诣也水涨船高。
  张岱的水平高到什么程度?从他书中记载的一个例子可见一斑。在《过剑门》中,张岱记述,有一次到朋友姚简叔家看戏,正好演员中有以前家庭戏班的旧人,所谓“余旧伶马小卿、陆子云在焉”。先唱《西楼》,马小卿等表现“气色大异”,与平时大不相同,另一位演员杨元感觉很奇怪,就过来问怎么回事。马小卿答,下边坐着看戏的是以前的主人,精于鉴赏,极为挑剔,在他家演戏被称作“过剑门”,在他面前演戏,又怎么敢潦草糊弄?杨元已经是一位名角了,闻言大吃一惊,一下子紧张起来。《西楼》还没演完,就开始串演《教子》。此时,杨元上场,居然“胆怯肤栗,不能出声”。面对杨元的失态,张岱诙谐地写道:“眼眼相觑,渠欲讨好不能,余欲献媚不得。”这种尴尬持续了好大一会儿。最终,张岱“伺便喝采一二,杨元始放胆,戏亦遂发。”张岱找了个机会,给演员喝彩,演员闻听才放松下来,顺顺当当开始演戏。听说张岱在台下看戏,一位名角能紧张到失声,担心演不好出差错,足以反衬张岱名气之大和水平之高。张岱如果并非真正的行家里手,如果并非在戏曲方面见识过人,又岂能让一位名角如此狼狈!
  可贵的是,张岱水平高,还肯说真话,而且是极有见识的真话。袁于令是同时期的一位戏曲名家,写了一台戏叫《合浦珠》。张岱看后认为,这台戏颇受“传奇”时俗的影响,尤其是刻意以求怪奇,导致该戏曲少了许多精彩。他直率地批评:“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生甫登场,即思易姓;旦方出色,便要改装;兼以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热闹,不问根由;但求出奇,不顾文理。近日作手,要如阮圆海之灵奇,李笠翁之冷隽,盖亦不可多得者矣。我兄近作《合浦珠》亦患此病。盖郑生关目亦甚寻常,而狠求奇怪,故使文昌武曲、雷公电母奔走趋跄,热闹之极,反见凄凉。”张岱以为,一味求怪求奇,以致故事没头没尾,发展缺乏逻辑,即使加进很多元素,场面看上去特别热闹,但这种空洞的热闹,恰恰会带给人凄凉之感,如此一来,也就事与愿违了。张岱的批评往往如此,有理有据,有才有识,寥寥数语,又极精到,直指那些虚张声势的文艺“时代病”,虽然锋芒毕露,却能令人心服口服。
  时代在发展,文学批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但文学批评的精神一脉相承。去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意见》要求,健全文艺评论标准,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严肃客观评价作品,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从这个《意见》的相关要求看,“专业性”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浙江大学教授盘剑认为,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首先必须具备“专业性”。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如果“大众评论”是一片大海,那么“专业评论”应该成为一根“定海神针”。在分析当前专业的文艺评论为何声音越来越弱、影响越来越小的原因时,他明确指出:“也在于专业文艺评论还不够权威,譬如专业评论眼光不够犀利、专业判断不够精准、专业认识不够深透、专业批判不够振聋发聩,还无法做到令人不得不服,让人不得不听。”同时,他表示,要通过讲“真话”、说“人话”、用“行话”、免“套话”,建构真正专业文艺评论的存在形态与发展状态。他特别阐释,所谓讲“真话”,是指面对特定的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文艺评论者要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评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着遮遮掩掩,更不能不好硬说好。盘剑的观点,可谓处处点中要害。
  对于文学批评来说,说真话是最基本的,正如杨守森所说“一定是生命里流露出来的”;说真话的同时,更要追求有眼光、有见识的真话。从学术角度来讲,平庸的真话,并没多少价值,虽多,亦奚以为?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不久前,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守森接受新浪山东采访,谈到自己学术历程这一话题时,对于学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学术态度写文章也发表了看法。他的观点有见地,又有锋芒,发人深思。
  在访谈中,杨守森说:“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学者是为学术而学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不是把学术作为一种骨子里的生命追求,不能化为自己真正的一种对社会的生命意义上的关注,不能从内心发出声音。我觉得现在这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好多就是为了这样的某一个目的,甚至有些为了评奖,为了评职称写文章,这肯定不行,肯定写不出好东西来。好文章一定是生命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感觉,一种判断,一种价值分析。”每一句话都很有分量,可谓语重心长。
  对于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来说,这段话更值得好好琢磨。杨守森本就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谈到自己的学术历程时说,“一开始主要还是感兴趣于文学评论,所以比较早发的文章都是文学评论。”后来,他逐渐涉足文艺学、美学乃至乡村建设领域。在这些学术领域,他也都有重要的学术成果问世。在文学批评领域,他的学术贡献是非常突出的。比如,对莫言创作的研究与评论,他是“最早的”之一。
  2020年,由山东省莫言研究会承办的“红高粱文学现象研讨会”在高密举行,我曾前往采访。在这个研讨会上,山东大学教授贺立华担任学术主持人,杨守森也参加了研讨。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回忆了关于莫言研究的一些往事,其中提到,他们对莫言的关注,从1985年左右就开始了。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于1988年在高密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合作撰写《怪才莫言》。他们先后多次到莫言老家详细走访,以期更准确地了解莫言成长经历,更准确地把握莫言生活的文化背景,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对莫言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
  在莫言尚未被大众关注的时候,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敢于言人所未言,体现的是独到的学术眼光、准确的学术判断和令人尊敬的学术担当。我认为,这就是文学批评的专业性。没有学术担当,可能就不会说真话,或者不敢说真话。同时,没有独到的学术眼光,也很难作出有价值的学术判断。他们对莫言文学创作的评论,是建立在对莫言文学全方位剖析研究的基础上的,是深入研究莫言其人其文后的思考和判断。这些文学评论,谈长处,不回避短处,赞扬其所得,也不否认其所失,因此成为推动莫言文学创作的宝贵力量。
  大家都说,文学评论像一面镜子,可以通过它照见得失。那么,怎样把这面镜子立起来,且能切实发挥作用?还是要靠专业性。如前所述,这种专业性就体现在眼光准、说真话、见识高上。如果见识不高,目光短浅,观点庸陋,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照了也是白照,如同做无用功,文学批评的价值就被消解了。如果眼光不准,或者不说真话,那这面镜子的价值同样会大打折扣,或者直接就变成了哈哈镜,照出来的是变形的、扭曲的,这些不仅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是应该竭力避免的。
  不禁想起晚明很有名气的一位戏曲评论家张岱。在戏曲评论方面,张岱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气有多大呢?在《陶庵梦忆·过剑门》一文中,他不无得意地写道:“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余不至,虽夜分不开台也。以余而长声价,以余长声价之人而后长余声价者,多有之。”从这几句话中,足可知张岱在戏曲界的巨大影响。
  张岱何以如此赫赫有名?简单来说,就是专业水平高。正是因为他在戏曲方面造诣精深,当时的那些戏曲名家无不对他佩服有加,遂使他的声誉如日中天。张岱虽然出身仕宦之家,但无意仕进。他酷爱戏曲,喜欢和伶人交往。他曾说:“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在张岱家里,先后曾有六个职业戏班长久居住,这给张岱看戏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兴趣来了,让戏班子演戏,自己在台下看戏,张岱日子过得非常逍遥。天长日久,他在戏曲方面的造诣也水涨船高。
  张岱的水平高到什么程度?从他书中记载的一个例子可见一斑。在《过剑门》中,张岱记述,有一次到朋友姚简叔家看戏,正好演员中有以前家庭戏班的旧人,所谓“余旧伶马小卿、陆子云在焉”。先唱《西楼》,马小卿等表现“气色大异”,与平时大不相同,另一位演员杨元感觉很奇怪,就过来问怎么回事。马小卿答,下边坐着看戏的是以前的主人,精于鉴赏,极为挑剔,在他家演戏被称作“过剑门”,在他面前演戏,又怎么敢潦草糊弄?杨元已经是一位名角了,闻言大吃一惊,一下子紧张起来。《西楼》还没演完,就开始串演《教子》。此时,杨元上场,居然“胆怯肤栗,不能出声”。面对杨元的失态,张岱诙谐地写道:“眼眼相觑,渠欲讨好不能,余欲献媚不得。”这种尴尬持续了好大一会儿。最终,张岱“伺便喝采一二,杨元始放胆,戏亦遂发。”张岱找了个机会,给演员喝彩,演员闻听才放松下来,顺顺当当开始演戏。听说张岱在台下看戏,一位名角能紧张到失声,担心演不好出差错,足以反衬张岱名气之大和水平之高。张岱如果并非真正的行家里手,如果并非在戏曲方面见识过人,又岂能让一位名角如此狼狈!
  可贵的是,张岱水平高,还肯说真话,而且是极有见识的真话。袁于令是同时期的一位戏曲名家,写了一台戏叫《合浦珠》。张岱看后认为,这台戏颇受“传奇”时俗的影响,尤其是刻意以求怪奇,导致该戏曲少了许多精彩。他直率地批评:“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生甫登场,即思易姓;旦方出色,便要改装;兼以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热闹,不问根由;但求出奇,不顾文理。近日作手,要如阮圆海之灵奇,李笠翁之冷隽,盖亦不可多得者矣。我兄近作《合浦珠》亦患此病。盖郑生关目亦甚寻常,而狠求奇怪,故使文昌武曲、雷公电母奔走趋跄,热闹之极,反见凄凉。”张岱以为,一味求怪求奇,以致故事没头没尾,发展缺乏逻辑,即使加进很多元素,场面看上去特别热闹,但这种空洞的热闹,恰恰会带给人凄凉之感,如此一来,也就事与愿违了。张岱的批评往往如此,有理有据,有才有识,寥寥数语,又极精到,直指那些虚张声势的文艺“时代病”,虽然锋芒毕露,却能令人心服口服。
  时代在发展,文学批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但文学批评的精神一脉相承。去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意见》要求,健全文艺评论标准,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严肃客观评价作品,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从这个《意见》的相关要求看,“专业性”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浙江大学教授盘剑认为,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首先必须具备“专业性”。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如果“大众评论”是一片大海,那么“专业评论”应该成为一根“定海神针”。在分析当前专业的文艺评论为何声音越来越弱、影响越来越小的原因时,他明确指出:“也在于专业文艺评论还不够权威,譬如专业评论眼光不够犀利、专业判断不够精准、专业认识不够深透、专业批判不够振聋发聩,还无法做到令人不得不服,让人不得不听。”同时,他表示,要通过讲“真话”、说“人话”、用“行话”、免“套话”,建构真正专业文艺评论的存在形态与发展状态。他特别阐释,所谓讲“真话”,是指面对特定的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文艺评论者要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评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着遮遮掩掩,更不能不好硬说好。盘剑的观点,可谓处处点中要害。
  对于文学批评来说,说真话是最基本的,正如杨守森所说“一定是生命里流露出来的”;说真话的同时,更要追求有眼光、有见识的真话。从学术角度来讲,平庸的真话,并没多少价值,虽多,亦奚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