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1-08-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萍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美的事物使人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获得感动与启发,进而达到和谐、幸福的生命状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美育教学需紧跟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成长和价值建构,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融合的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
  高校美育工作以艺术课程为主体,涉及美术、音乐、影视、舞蹈等,重视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创新能力培育的重要教育模式。美育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以生动、可感的形式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美的存在,净化和激发感情,起到教育、陶冶的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相关单位结合实际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美育新形式与管理机制。面对快速变革的信息社会,新时代美育教学不仅需要广泛推进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工作,同时需要反映出新时代育人工作全面、综合的发展需求,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面对时代发展的新需求,高校美育工作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革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对于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促进德育、美育融合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是一种课程“有机合体”的教学探索,通过艺术课程不仅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品格,同时引导学生在具备优良技术、技能的时候不忘崇高的审美追求,坚定高尚人格。
  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的教改侧重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过程,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涵养人性,淳化品格。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美育教学应更多融入思政教育的通识内容,在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下,以创造性教学方式推进德育与美育的课程“有机合体”,探索高校美育工作的新格局和建设重点,为人才培养做好“铸魂”的工作。
  基于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有着博大而灿烂的文化造诣。在历史长河中,中华美育精神与传统哲学、宗法礼乐互为影响,形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等美育观点,为近代中国美育教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华美育精神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积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与现代活化有益于学生解读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素养追求、道德规范等,有益于构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它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高校美育教学应进一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课程中的融入,通过实操、创作等形式去品读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与精神追求,在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创造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高校美育工作与德育融合的育人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对于提升全民价值观念与审美素质有着积极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都应切实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协同效应下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工作需要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高校美育工作的未来格局与发展重点,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盐在水”的教学模式与润物细无声的品格淳化。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课程思政不是在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中硬性加入思政内容,而是探索其“有机合体”,以创造性教学手段做好审美引导和品格淳化工作。美育工作的思政元素融入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引导,不能生搬硬套,其融合形式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强化“美”的感性学习。
  “互联网+”下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的机制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线教学、远程教学已逐渐成为教改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面对AI智能、5G通信及信息可视化技术的进步,新时代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学应同时重视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智慧教学,拓展主流价值观下美育教学的影响模式。
  美育与德育融合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人才培养不仅在于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与融合,美术馆、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机构都是德育、美育教学推广的重要平台与媒介,如何串联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良性的育人模式,成为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环境的关键。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充分利用各自教学优势,关注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贡献力量。
  
  结语: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教学探索,对实现立德树人教学方针,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都有着重要意义。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强调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转化,避免硬性的知识灌输,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进而形成德育与美育双赢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全面成才。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大思政”环境下的美育教学需要关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优化意义,探寻新模式下的金课建设,体现出新时代的育人价值,确保主流价值观念融入课程,持续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李萍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美的事物使人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获得感动与启发,进而达到和谐、幸福的生命状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美育教学需紧跟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成长和价值建构,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思政教育与美育教学融合的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
  高校美育工作以艺术课程为主体,涉及美术、音乐、影视、舞蹈等,重视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创新能力培育的重要教育模式。美育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以生动、可感的形式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美的存在,净化和激发感情,起到教育、陶冶的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相关单位结合实际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美育新形式与管理机制。面对快速变革的信息社会,新时代美育教学不仅需要广泛推进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工作,同时需要反映出新时代育人工作全面、综合的发展需求,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面对时代发展的新需求,高校美育工作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革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对于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促进德育、美育融合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是一种课程“有机合体”的教学探索,通过艺术课程不仅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品格,同时引导学生在具备优良技术、技能的时候不忘崇高的审美追求,坚定高尚人格。
  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的教改侧重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过程,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涵养人性,淳化品格。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美育教学应更多融入思政教育的通识内容,在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下,以创造性教学方式推进德育与美育的课程“有机合体”,探索高校美育工作的新格局和建设重点,为人才培养做好“铸魂”的工作。
  基于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有着博大而灿烂的文化造诣。在历史长河中,中华美育精神与传统哲学、宗法礼乐互为影响,形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等美育观点,为近代中国美育教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华美育精神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积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与现代活化有益于学生解读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素养追求、道德规范等,有益于构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它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高校美育教学应进一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课程中的融入,通过实操、创作等形式去品读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与精神追求,在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创造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高校美育工作与德育融合的育人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学对于提升全民价值观念与审美素质有着积极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都应切实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协同效应下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美育工作需要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高校美育工作的未来格局与发展重点,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盐在水”的教学模式与润物细无声的品格淳化。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课程思政不是在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中硬性加入思政内容,而是探索其“有机合体”,以创造性教学手段做好审美引导和品格淳化工作。美育工作的思政元素融入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引导,不能生搬硬套,其融合形式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强化“美”的感性学习。
  “互联网+”下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的机制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线教学、远程教学已逐渐成为教改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面对AI智能、5G通信及信息可视化技术的进步,新时代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学应同时重视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智慧教学,拓展主流价值观下美育教学的影响模式。
  美育与德育融合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人才培养不仅在于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与融合,美术馆、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机构都是德育、美育教学推广的重要平台与媒介,如何串联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良性的育人模式,成为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环境的关键。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充分利用各自教学优势,关注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贡献力量。
  
  结语: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教学探索,对实现立德树人教学方针,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都有着重要意义。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强调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转化,避免硬性的知识灌输,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进而形成德育与美育双赢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全面成才。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大思政”环境下的美育教学需要关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优化意义,探寻新模式下的金课建设,体现出新时代的育人价值,确保主流价值观念融入课程,持续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