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

发挥人才集聚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1-08-19 作者: 李强 来源: 大众日报
  □桂华德 李强 丁莹莹
  
  潍坊科技学院扎根蔬菜之乡,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打造高端智库,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地共生,实现特色发展,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潍坊科技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大科研经费配套,实现待遇留人。学校对引进的学术带头人提供事业单位标准工资+特聘岗位津贴35万—60万元的待遇,免费提供100—120㎡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75万元,提供40万—5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学校认定的A类博士提供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工资+特聘岗位津贴19万元,同时享受市财政3000元/月的生活补助(期限五年),提供100—120㎡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55万元,理工科提供50万元、人文社科提供3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学校认定的B类博士提供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工资,享受市财政3000元/月的生活补助(期限五年),提供100—120㎡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33万元,理工科提供30万元、人文社科提供1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学校认定的C类博士提供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工资,享受市财政3000元/月的生活补助(期限五年),提供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18万元。优惠的待遇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
积极建言献策
打造新型高端智库

  潍坊科技学院充分发挥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引领作用,组建专业团队,打造新型高端智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挂靠学校。学校依托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深入典型村庄、合作社、企业等实地调研,形成多份政策建议和智库报告,获有关单位批示及应用。其中“寿光模式”研究成果在《改革内参》《山东通讯》《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人民网、求是网等重要党刊党报及主流媒体刊发或转载,扩大了“寿光模式”社会影响。连续承办两届“寿光模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全国百余位知名学者到会,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在国内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基金项目,鼓励科研人员围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等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8篇,立项纵向课题49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8部。学校先后同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寿光市民政局、寿光市工人文化宫、惠民县李庄镇人民政府、山东省全福元商业集团,农业银行潍坊分行、寿光支行,寿光市农村商业银行、寿光恒蔬无疆农业发展集团等众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潍坊科技学院围绕产业链培植创新链和人才链,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高层次人才发展事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2018年,学校成立机电信息学部材料先进制备团队,助力寿光圣普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型节能换热器的科研攻关,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设计,确定了结构不同部位在工作室的应力值。2019年帮助化龙镇力创模具公司解决其铝合金轮胎模具出现蚀坑问题。通过团队分析检测,确定蚀坑产生原因,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2020年为瑞森石油机械进行新型采油机结构设计,使其在整体重量上降低了30%,节能效果显著。2021年为华邦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为进一步推广镁合金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团队还与寿光乾晟机械合作开发高性能耐磨柱塞工艺,开发出钴基碳化钨纳米粉激光堆焊制备柱塞涂层的工艺,该工艺显著提高了柱塞使用寿命,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潍坊科技学院将继续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指导,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大局,努力推进人才引进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打造高层次智库团队,推动产教融合、校地共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桂华德 李强 丁莹莹
  
  潍坊科技学院扎根蔬菜之乡,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打造高端智库,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地共生,实现特色发展,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潍坊科技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大科研经费配套,实现待遇留人。学校对引进的学术带头人提供事业单位标准工资+特聘岗位津贴35万—60万元的待遇,免费提供100—120㎡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75万元,提供40万—5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学校认定的A类博士提供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工资+特聘岗位津贴19万元,同时享受市财政3000元/月的生活补助(期限五年),提供100—120㎡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55万元,理工科提供50万元、人文社科提供3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学校认定的B类博士提供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工资,享受市财政3000元/月的生活补助(期限五年),提供100—120㎡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33万元,理工科提供30万元、人文社科提供1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学校认定的C类博士提供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工资,享受市财政3000元/月的生活补助(期限五年),提供过渡房,购房补贴及安家费18万元。优惠的待遇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
积极建言献策
打造新型高端智库

  潍坊科技学院充分发挥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引领作用,组建专业团队,打造新型高端智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挂靠学校。学校依托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深入典型村庄、合作社、企业等实地调研,形成多份政策建议和智库报告,获有关单位批示及应用。其中“寿光模式”研究成果在《改革内参》《山东通讯》《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人民网、求是网等重要党刊党报及主流媒体刊发或转载,扩大了“寿光模式”社会影响。连续承办两届“寿光模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全国百余位知名学者到会,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在国内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基金项目,鼓励科研人员围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等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8篇,立项纵向课题49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8部。学校先后同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寿光市民政局、寿光市工人文化宫、惠民县李庄镇人民政府、山东省全福元商业集团,农业银行潍坊分行、寿光支行,寿光市农村商业银行、寿光恒蔬无疆农业发展集团等众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潍坊科技学院围绕产业链培植创新链和人才链,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高层次人才发展事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2018年,学校成立机电信息学部材料先进制备团队,助力寿光圣普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型节能换热器的科研攻关,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设计,确定了结构不同部位在工作室的应力值。2019年帮助化龙镇力创模具公司解决其铝合金轮胎模具出现蚀坑问题。通过团队分析检测,确定蚀坑产生原因,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2020年为瑞森石油机械进行新型采油机结构设计,使其在整体重量上降低了30%,节能效果显著。2021年为华邦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为进一步推广镁合金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团队还与寿光乾晟机械合作开发高性能耐磨柱塞工艺,开发出钴基碳化钨纳米粉激光堆焊制备柱塞涂层的工艺,该工艺显著提高了柱塞使用寿命,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潍坊科技学院将继续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指导,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大局,努力推进人才引进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打造高层次智库团队,推动产教融合、校地共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