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传统音乐学科创新发展

2021-04-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姜小露
  
  “新文科”是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2020年12月4—6日,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专门设“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音乐话语体系构建”板块,各地学者参与讨论。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指导思路和研究范式,寻找音乐教育路径的新规律和新形式是必要且紧迫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新文科”契合,为高校美育工作展开、教学科研工作的推进、中国音乐学派建立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的理论是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识教育:为高校传统音乐美育工作提供新方向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同时强调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守正创新”,同时强调价值引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当前“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供了新的方向,明确了新的标准。
  在2015—2020年期间,我国美育工作贯彻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各高校从美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美育课程的开设、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推进。各省级部门也针对美育工作开展了大量活动。例如:山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联合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立山东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学校美育教学研究,参与指导中小学美育教学改革、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承担高校美育评价等工作。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求美育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学校针对美育育人认识加深、重视美育课程建设、重视师资资源配置以及协同推进机制等基础工作,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遵循传统”与“融合创新”的目标,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规律。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养中国情,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宗旨,同时也是美育改革与工作的新方向。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基于美育工作中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还是“新文科”建设中的文科教育创新发展都是重要内容,对培育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有着重要作用。
  专业教育: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科研工作展开指明新思路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高等院校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强化价值引领、丰富形式载体、提升学术内涵、创新方法手段”。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提出建设“中国乐派”的构想,认为“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以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品为体现、以中国音乐家为载体的音乐学派”。中国乐派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中国人,同时也是形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要途径,强化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引领。
  高等院校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音乐学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以及相关通识选修课中。如何紧跟时代潮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设种类多样的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课程,是目前应当关注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创新性,有关传统音乐方面的课程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中国音乐美学史》等等,为传统音乐课程的拓展与创新进行了有力尝试。同时在地方院校中,相关的传统音乐课程也开始逐渐设立,例如山东师范大学地方特色音乐课程《齐鲁音乐舞蹈文化》等作为选修课丰富了教学内容,关注到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播。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音乐教学手段主要以演讲、赏析为主,而当下关于教学与新技术探索中,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创新,诸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平台、自媒体软件等方式。
  文化传承: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拓展新途径
  “新文科”建设要求“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国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涵盖了历史上的前辈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其与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有着密切关联。长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变异性。
  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在高等院校的设立,是基于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与其他音乐表演技能课程、作曲技术理论等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以历史上中国人的音乐文化作为重要载体,呈现出与其他音乐学科体系的明显不同。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处理好“中国”与“西方”、“民间”与“学院”、“传统”与“当代”的差异性,是目前在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
  传承传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注意历史、传统、当代等诸多方面,在传承的过程中又必须注重学科交叉、内容创新,才能够全方位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中形成以“表演”、“创作”、“理论”三种相结合的手段,让中国传统音乐以鲜活的演绎、创新的作品、深入的研究等方式进行传承。
  “新文科”建设是当下文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对于高校文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而言,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环境,熏陶学生聆听经典的传统音乐曲目。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注重中国自身的特色与文化观念,为建立完善的“中国乐派”而努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文学院博士后在站)
  □姜小露
  
  “新文科”是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2020年12月4—6日,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专门设“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音乐话语体系构建”板块,各地学者参与讨论。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指导思路和研究范式,寻找音乐教育路径的新规律和新形式是必要且紧迫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新文科”契合,为高校美育工作展开、教学科研工作的推进、中国音乐学派建立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的理论是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识教育:为高校传统音乐美育工作提供新方向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同时强调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守正创新”,同时强调价值引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当前“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供了新的方向,明确了新的标准。
  在2015—2020年期间,我国美育工作贯彻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各高校从美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美育课程的开设、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推进。各省级部门也针对美育工作开展了大量活动。例如:山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联合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立山东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学校美育教学研究,参与指导中小学美育教学改革、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承担高校美育评价等工作。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求美育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学校针对美育育人认识加深、重视美育课程建设、重视师资资源配置以及协同推进机制等基础工作,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遵循传统”与“融合创新”的目标,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规律。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养中国情,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宗旨,同时也是美育改革与工作的新方向。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基于美育工作中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还是“新文科”建设中的文科教育创新发展都是重要内容,对培育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有着重要作用。
  专业教育: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科研工作展开指明新思路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高等院校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强化价值引领、丰富形式载体、提升学术内涵、创新方法手段”。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提出建设“中国乐派”的构想,认为“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以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品为体现、以中国音乐家为载体的音乐学派”。中国乐派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中国人,同时也是形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要途径,强化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引领。
  高等院校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音乐学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以及相关通识选修课中。如何紧跟时代潮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设种类多样的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课程,是目前应当关注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创新性,有关传统音乐方面的课程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中国音乐美学史》等等,为传统音乐课程的拓展与创新进行了有力尝试。同时在地方院校中,相关的传统音乐课程也开始逐渐设立,例如山东师范大学地方特色音乐课程《齐鲁音乐舞蹈文化》等作为选修课丰富了教学内容,关注到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播。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音乐教学手段主要以演讲、赏析为主,而当下关于教学与新技术探索中,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创新,诸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平台、自媒体软件等方式。
  文化传承: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拓展新途径
  “新文科”建设要求“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国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涵盖了历史上的前辈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其与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有着密切关联。长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变异性。
  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在高等院校的设立,是基于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与其他音乐表演技能课程、作曲技术理论等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以历史上中国人的音乐文化作为重要载体,呈现出与其他音乐学科体系的明显不同。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处理好“中国”与“西方”、“民间”与“学院”、“传统”与“当代”的差异性,是目前在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
  传承传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注意历史、传统、当代等诸多方面,在传承的过程中又必须注重学科交叉、内容创新,才能够全方位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中形成以“表演”、“创作”、“理论”三种相结合的手段,让中国传统音乐以鲜活的演绎、创新的作品、深入的研究等方式进行传承。
  “新文科”建设是当下文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对于高校文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而言,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环境,熏陶学生聆听经典的传统音乐曲目。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注重中国自身的特色与文化观念,为建立完善的“中国乐派”而努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文学院博士后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