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创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建“三个文化圈”

文化场馆钥匙交给百姓

2020-09-23 作者: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李瑞兰

  9月19日早上7点,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居民王兰星来到老年活动中心,掏出钥匙,打开房门。随后就有十多位老人进来,打牌、写字、看书、健身。“我是活动中心管理员,村里把钥匙给了我,我就得给大家服务好。”王兰星说。
  屯西社区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地下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场所,村里闲着没事的老年人都成了舞蹈迷、球迷、太极迷、书法迷。“我现在村里练太极,不用跑到弥河边。现在一起练习太极的人也多了。大家都觉得开心。”屯西村太极练习者葛孚丰说。
  屯西村的“文化氛围”是寿光市探索实施“三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寿光在中心城区组建“城市核心文化圈”,在城镇街道组建“城郊辐射文化圈”,在村庄社区组建“乡村特色文化圈”,组建“三个文化圈”。  
  目前,寿光已全面形成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全市三级场馆共计100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文化场馆钥匙交到百姓手中,大家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寿光市文旅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伟东说。
  为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寿光市还将“文化辅导”送到老百姓身边。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定制专业课程,对文艺爱好者进行精准辅导。“我们都是制定了课程表,根据课程定期下来辅导,群众有需要随叫随到。”寿光市文化馆的舞蹈辅导老师田冲说。
  寿光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组建“公益培训联盟”。通过盘活民间博物馆、乡村记忆馆等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寿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四进”和戏曲普及活动。目前,寿光已打造文化特色村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300多个,建立农村秧歌、腰鼓等民间文艺演出队伍1000多支,年送戏1200余场,由各类社会机构发起活动达万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度达90%以上,社会覆盖率达100%。
  “我们创建了屯田村、韩家牟城村和三元朱村等30余家示范引领星级站点典型,每年培训各类城乡文化人才20000余人次,培育发展庄户剧团200余家,促进了寿光高标准亮点工程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全民化和社会化。”李伟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