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的四年

“沂蒙扶贫六姐妹”眼中的朱村脱贫路

2020-06-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蹲点日记
  □本报记者 纪伟 本报通讯员 陈秀焘

  5月27日,记者走进朱村红色纪念馆,一块醒目的展板“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首先映入眼帘。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这样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六年多过去了,朱村人牢记嘱托,发扬沂蒙精神,蹚出了老区脱贫致富的道路,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2016年来到朱村的大学生村官,被誉为“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的王洋见证了朱村的变迁。
没有一人掉队
  5月27日上午,在朱村的临沂厚德广润服饰有限公司,张田英正在明亮的扶贫车间里整理布料。案台上铺着洁白的桌布,张田英拿着小剪刀将布料边角上的线头细心修平,再提起手边的熨斗轻轻压下,摞在一起转交给下一道工序。
  张田英是朱村最困难的几个贫困户之一,丈夫离世,双腿残疾,孩子还在上小学,常年靠制作柳编维持生活。
  “脱贫路上,我们最怕这样的群众掉队。”2018年,结束两年服务期的王洋调任朱村所在的曹庄镇扶贫办工作,仍一直对口帮扶着朱村的五个贫困户,张田英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朱村从青岛招引了一家服装厂来村里落户,临沭县同时拿出20万元扶贫资金,购置15台电动缝纫机,配套建起了扶贫车间。朱村附近六七个村的村民和贫困户陆续到这里工作。但双腿残疾的张田英用不了缝纫机,胜任不了服装厂的工作。
  “如果扶贫车间不能为最困难的群众兜底,那还有什么意义?”王洋说,当时为了解决张田英进厂工作的问题,朱村的“两委”干部和服装厂的老板专门开了一次碰头会,决定为她设立一个特殊的岗位:用不了缝纫机就在旁边剪剪线头、熨烫布料,工资按每天50元算。
  王红梅是车间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现在扶贫车间里有50多人,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工人挣计件工资,正常情况下每月能有3500元的收入。
  午休时间,王洋陪着张田英回到家,顺手将带来的两袋洗衣粉交给她。虽然已调到镇上工作了两年,但王洋仍坚持每周来朱村转一转,看看贫困户的生活情况。
  “日子过得好,脸上就有笑容。这几年,我在村里看到的笑容越来越多。”王洋告诉记者,有一次回村走访,遇见80多岁的贫困户王经汉,老人一见到王洋就高兴地拿出医药费账单给她看,住院花了两万多元,政府买单绝大部分,只需自付2000块,“即使是最困难的老人、残疾人也没有在脱贫路上掉队,这是对我们基层扶贫干部最大的鼓励”。
合力蹚出致富路
  来到朱村果农王经映的果园,枝头上空荡荡的。王经映拍了一下粗壮的梨树说:“赶在疫情封村之前,果子就换成钱了,要是没有王洋帮我们及时卖出去,想想都后怕。”
  王经映家早几年因妻子生病致贫,这片梨园是夫妻俩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每年辛苦侍候果树,等到冬梨挂满枝头时,又要为销路犯愁。
  “没有大客户来收购,老王就得带着梨去赶集,要不就是顶着寒风去路边卖。来朱村四年,我在网络上帮他卖了三年梨。”王洋说。
  今年初,几万斤冬梨集中上市,王洋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联系县城里的小区参加团购,10斤、20斤的订单每天几十个,连着几个星期,王洋都要利用周末时间开车载着梨送去县城。有一天接了一百多单,镇政府的同事找来一辆大面包车,才把两千斤梨运出去。
  最终,这条电商助农的消息传到一家果品加工企业,厂家开来大货车,一次性将最后的一万多斤冬梨收购了。“一斤七毛多,已经比市面上的价格高出一截了。”王经映告诉记者。
  这几年,因为发展电商助农脱贫,王洋有了许多别名。2017年5月份,朱村扶贫大棚的芹菜滞销,王洋通过网络发出求助,联系市场、食堂、超市找销路,在爱心企业和第一书记等群体的帮助下,两周内销售芹菜3万斤,解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村里人叫她“芹菜西施”;在临沂市首届农产品展销年货节上,她不畏寒冷,连续九天守在现场助农卖货,同事叫她“最美村官”;王洋曾在互联网平台推销朱村优质农产品,又被网友叫做“鸭蛋村官”。
  这几年,王洋等六名临沂扶贫战线上的杰出女性有了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的称号。她们六人曾一起前往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参观学习,在沂蒙六姐妹的雕像前,王洋对沂蒙精神的认识更深了。
  “这些赞誉,让我受之有愧。能够助农增收,是商家、网友、扶贫战线上的同事共同取得的成果。在沂蒙这片土地上,干群一心合力蹚出致富路的传统一直没有变,只是当年的小推车换成了送梨的大面包车,换成了服装厂来接货的大卡车。”王洋说。
老区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六年多过去了,朱村“老支前”王克昌的堂屋里,一直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农家院,紧紧拉着王克昌与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的手。
  “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朱村人正在把这份嘱托变成现实。
  在王克昌老人的家门口,朱村老旧的砖瓦房已经完成拆迁,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正在崛起。这个项目以“临沭杞柳”“红色朱村”为品牌,按照“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理念,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的管理运营体系,形成杞柳加工研发、柳文创产业孵化基地、朱村红色文化教育、田园美丽农村休闲度假等功能板块。
  “项目建成以后,朱村以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可以享受项目分红,也能进入园区工作。”王洋沿着朱村内的朱雀大街一路向北走,满怀憧憬地说,从发展产业脱贫,到做强项目带动致富,以后老区人民的日子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