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政经

新产业、好项目不能做成“关门生意”,垞河村——

“村域联合”给产业振兴“开方”

2019-12-03 作者: 姜国乐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孟一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陈鑫

  初冬,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丁庄村的100多亩金丝凰菊竞相绽放,一眼望去,金黄色的花海映入眼帘,菊香扑面而来,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观花赏景。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来回穿梭的村民,他们手拿竹筐小心翼翼地采收,新采下的菊花有的订单直供,有的经过烘干、检测和包装,化身为一个个独立包装的菊花茶,远销全国各地。
  “怎么也没想到咱这种了一辈子麦子、棒子的土地还能种中药,收入是原来的两三倍,更不用说加工以后了!”11月25日,看着竹筐里还带着露水的菊花,丁庄村村民丁照军难掩兴奋之情,他说,丁庄村的产业巨变,多亏了邻村垞河村跨村域种植理念的尝试。
  垞河村有着60多年中药种植历史,但过去一直以散户种植为主,品质差异大、产出总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乡村振兴的风潮涌起后,垞河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丹参、知母、白术等中草药。为规范种植行为和畅通销售渠道,村里还成立了济宁高新区福铭祥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当老渊源碰上新理念,“垞河中药”的名头很快又被拾了起来。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很多村都有一个通病:新项目发展越好,捂得越严实,生怕被临近村学去了,影响自家的生意。
  “产业要做大,必须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打独斗。”,合作社负责人杨福岳正在围绕中药种植谋划一个更大的棋局。在他看来,中药产业和很多依赖规模种植的农业项目一样,没有聚集就很难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土地流转成为常见做法的今天,就是要大胆地进行村域联合,破除传统思想桎梏,以合作社等为载体进行规模扩大,多村出击形成合力,突破一个品牌。
  地大了、产出多了,紧跟着要考虑的就是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中药种植领域,最为简单的升值方式就是烘干和精细化包装。因此,垞河村在不断完善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积极向田园综合体领域进行延伸,探索多元化经营。
  如今,垞河村和丁庄村吸引了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等国家级中药材基地的批发商前来收购,福铭祥合作社也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建立健全大宗中药材从种子种苗、种植到使用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一体化发展,合作社效益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00万元。
  “产业振兴,离不开多种资源的科学整合,也与有效的城乡统筹密不可分。”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银轩表示,产业振兴不仅要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还要以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聚合力,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