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政经

济宁市成立技工教育集团,创新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模式——

破解技工教育企业喊“饿”难题

2019-12-03 作者: 吕光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李金山

  11月26日下午,来自济宁市8所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老师以及20多位企业专家会聚在济宁市技师学院,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活泼的讨论。这是由刚成立不久的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不仅是教研活动,包括技工教育集团传统文化大赛、教学部门企业专家进校园活动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代表着成立于10月30日的济宁技工教育集团已进入了实质运营阶段。该集团由济宁技师学院作为集团牵头单位,包含济宁市的19所技工院校、129家企业、3家职业培训机构,力图通过技工教育领域系统化的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具有济宁特色与内涵的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设备比企业落后三代
  “我们企业即将建设新厂区,对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一方面我们招工有‘吃不饱’的情况,另一方面很多招来的学生没有学过企业需要的实践知识,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山东荣信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程冬梅告诉记者,从招聘的情况统计,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关课程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而企业想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又缺少灵活的形式。
  数据说明问题,记者从济宁人力资源市场的分析数据了解到,上半年济宁市制造类企业提供技能人才岗位12269个,求人倍率为2.6,这相当于2.6个岗位争1个人。一边是企业喊“饿”,一边却是技工院校“苦乐不均”,部分县级技工院校实力薄弱、招生困难。技能人才短缺的背后,是技工教育领域长久存在的技能人才结构性问题及人才短缺的问题。另外,技术院校的设备等亦存在不足,有相关学校领导坦言:“学校的设备比企业落后三代,不仅难以满足教师的科研需求,更使得学生的培养存在滞后性。”
  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解决技工教育领域的种种难题,近年来济宁从主管部门到各个院校也在进行着不同方向的探索,但多项问题叠加起来,这些尝试“治标不治本”,效果不太明显。有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展开校企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是个别学校与企业单个的“点状”成果,很难推广到全市的各个院校以及企业。
  如何统筹济宁市技工教育发展这盘大棋,为地方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多的技能人才,协调好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关系,集团化运营、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市级技工教育平台成为济宁“破题”的主攻方向。
老师也可到企业任教
  10月30日,包含济宁市19所技工院校、129家企业、3家职业培训机构的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正式成立。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理事长、济宁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贺永红介绍,从本质上来说,该集团是一个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综合性的业务紧密型利益联结体,“集团各成员单位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主要是以市场化合作方式运作,共享优势资源,培养大国工匠,推进校校、校企、企企之间深入交流合作。”
  “集团聚焦五大工作平台建设,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学徒制培养模式。”济宁市技师学院副院长王志敏告诉记者,集团由理事会制定发展规划及方针目标,统一各单位联合招生平台、教育管理平台、师资调配平台、科研创新平台,企业直接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训模式等技工教学,校企双方共享生产教学设备和科研力量,让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掌握适应企业的最前端生产技术。
  课堂就是车间、学生就是员工,这是新型学徒制培养中的真实写照。对此,作为山东荣信集团首批参与新型学徒制培养的员工曹迪感触颇深,“每周五都有济宁技师学院的老师来学校给我们上课,现在我不仅会操作机器,更懂得了相关的原理,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带徒弟的时候也更有底了。”作为化产分厂总控室值长的曹迪,虽有大专学历,但所学专业并非化学类专业,为了补齐操作机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短板,曹迪选择参加新型学徒制的教育,学习化学产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考取了高级技工毕业证。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学校的老师到企业中培养学生。这一模式,让企业从“被动选人”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也是集团成立时为何得到了129家企业的热烈响应的原因。下一步,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将积极推行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与京东、金恒、鲁抗医药、山东荣信、北京克莱沃幼教集团等30多家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真正实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切实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鼓励设备共享师资共享
  面对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这一次综合性改革,济宁市高度重视,并专门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予以支持。
  济宁市政府成立了支持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工作专班,协调推进技工教育发展。鼓励“共享”发展,建设2万平方米的共享实训基地,用于职工培训和技能提升;鼓励设备共享,对集团内企业购买共享的大型或高端仪器、设备,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奖励职位共享,对安排实习岗位,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按照每岗位每学期3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搞活分配机制,允许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开展有偿服务、校办产业年度利润等部分收入的30%可用于单位绩效工资发放。
  据了解,技工教育集团将推动科研机构与科研团队之间举行定期座谈和项目评比,交流各自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解决措施。集团成员可共享科研设施设备,依托集团信息化系统,建立集团企业、院校生产实训设备登记库,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院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根据院校需要统一调配生产实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