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推动沂蒙精神进课堂

2019-09-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彭祥津

  充分挖掘和利用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以沂蒙精神助力学校思政课教育,既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推动沂蒙精神更好传承弘扬的有效之举。
  充分挖掘和利用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区域特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以学校教学为主体,以“沂蒙精神育人”为主线,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为目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让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全过程,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感到使命担当、品格道德的基本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确目标指向,把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教学目标。这个指向就是突出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目标设定,必须契合国家德育和各类学生的育人目标,同时也要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科特色和学校特色形成。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创新,彰显沂蒙精神育人特色,开设与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相关的特色校本课程。把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刻画、历史事件记录、人物思想传递,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拓展课程建设,促进传统课程与创新课程相结合、主体课程与衍生课程相衔接的系列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突出主要抓手,把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教学内容。这个抓手就是要让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巩固思政教学内容和主阵地,使沂蒙精神内化于教学全过程。教材编写是实施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要结合沂蒙精神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精心编写以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为主要内容,适合不同学龄段的一系列特色校本教材。要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校情、教情、学情实际,在教材文本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上,尊重整合创新;要坚持教师在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方面的主导作用,赋予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要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通过“研编红色教材、研究红色课题、研发红色产品”提升整体教材开发能力。
  形成强大合力,把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人为割裂思政课与其它教学资源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教学资源,全方位开展教学,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教学形式上,要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地、讲授与寻访相融合,围绕“沂蒙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采用“自学、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翻转课堂和网络微课”等教学模式,开展才艺、体验、技能、展示、公益和讨论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文学艺术类课程中,要求师生阅读、观看《沂蒙山》、《红嫂》、《红日》、《沂蒙》、《沂蒙六姐妹》、《红云岗》等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使师生在文学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在体育类课程中创设红色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隐形价值观教育;在音乐、传媒类课程中,要求师生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编创、演出沂蒙红色歌舞,演绎沂蒙精神与红色文化,陶冶情操,锤炼学生正确价值观,有效地对沂蒙精神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更好地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改革评价方式,把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教学效果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中,多直接强调量化结果的判断,而少注重感受力、判断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把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教学效果评价,创新考核形式与考核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动态考核,理论学习中注重实践绩效考核,学业成绩中注重多元考查;在评价内容中,坚持考核来源多元化,增大实践教学活动成绩比重;在评价过程中,将唱红歌、讲述红色故事、社会调研实践、红色经典作品阅读分享等记入平时成绩;在评价标准中,要求考核学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弄虚作假、搭便车等行为,确保实现以评价促效果的目的。
  用沂蒙精神助力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使学生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候,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举措,更是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之举。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