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9-09-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邓凌月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基因深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里,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考察调研,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他多次前往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考察调研,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早在福建任职时,他就数十次深入革命老区调查研究,在八闽红土地上留下深深足迹。2002年10月刚到浙江工作,他就专程前往嘉兴南湖瞻仰红船。他深情地说:“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2007年10月调至中央工作,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5年间,他先后12次到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学习考察,红色足迹遍布西柏坡、固原、井冈山、红安、百色、韶山等地。
  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16次奔赴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东临沂、湖南湘西、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和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西吉、山西吕梁、上海、浙江嘉兴等革命圣地。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专程赴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展并会见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时表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要“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前往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2018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2018年6月在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
  2019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仅隔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位于江西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让我们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让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烙上红色的印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对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心中有信仰,前行的脚步才更有力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三次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心中有信仰,才能把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发展为承载亿万人民梦想、乘风破浪前行的巍巍巨轮。
  对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心中有信念,前行才有方向。70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道路。心中有信念,才能汇聚初心力量,肩负使命担当。无论是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际,都能无坚不摧,砥砺前行,道路越走越宽广。
  红色文化对于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励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具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功能,对于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励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具有重要价值。
  意识形态价值。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并将长期存在。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它的传承弘扬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独特品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治建设价值。对革命光辉历程的追忆,不仅是为了铭记艰苦岁月中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卓越政治智慧和顽强斗争精神,更是为了对红色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为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为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文化传承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特定历史时期的成果展现,产生形成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传承、丰富、完善和升华。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历史文化内生力和顽强的现代传承生命力。红色文化及其文化要素的传承弘扬,不仅是历史精华积淀的延续,更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主旋律,闪耀着文化自信的熠熠光辉。
  经济带动价值。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吃苦耐劳、永不服输、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等精神品质,在长期的积淀、传承与弘扬下,已经成为能够不断提升人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来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内生动力,能够不断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推动各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思想教育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有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有助于在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用心用情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深挖精髓要义,优化资源供给,注重科技运用,保护开发并举,努力让红色文化“热起来”“新起来”“活起来”,让红色基因更好传下去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在传承红色基因、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接下来要进一步深挖精髓要义,优化资源供给,深化技术应用,保护开发并举,真正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
  深挖精髓要义,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通过深度挖掘和展现红色文化精神内蕴,持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掀起红色文化宣传弘扬热潮,激活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血脉深处的红色基因。
  要持续开展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全党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鉴别真伪、认清对错的思想武器,真正让红色精神深入头脑、深入人心。
  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把红色文化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其所蕴含的崇高政治信仰、浓厚爱国主义情怀和拼搏奉献精神,为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融入教育规划、教材编制、教学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媒体平台、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等各环节,作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和社会公众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功能。党校作为党的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党性教育的大熔炉,要充分发挥作用,持续加大研究、宣讲红色文化的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应利用现有的遗址、旧址、革命历史展示场馆、纪念场馆等,规划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设计开发“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游”等旅游项目,使红色文化“热”起来、“火”起来,让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文物、读红色经典、看红色电影等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感受红色精神的震撼,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红色文化认同。
  优化资源供给,让红色文化“新起来”。
  应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应发挥管理体制规范、议程设置严格的优势,运用专题报道、作品展播、革命历史讲坛、名人访谈等形式,发挥知名专家、知名记者、知名主持、知名栏目的“名牌”效应,积累和扩大红色文化的舆论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熟悉和认同程度。
  应重视网络媒介,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应做好网络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受众需求,创作符合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动漫、微电影、公益广告等红色文化作品,开发红色游戏软件,将红色文化宣传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
  要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实物载体,充分利用宣讲团、文艺团体、学校、红色文化研究社团等组织机构,实现实物与电子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精神文化的有机整合。
  要彻底摒弃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教化方式,坚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建党、建国、建军等重要革命纪念日前后,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的社会参与性活动,如在线直播讲座、红色影视作品展播、红色文化书画摄影展、红歌点播、红色文稿有奖征集等,引导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利用公众碎片化阅读与社交互动习惯,使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群众生活,借助网络社群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逐步营造全民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社会风尚。
  注重科技运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早在2014年6月已登录国内最大的百科网站数字博物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多维立体的方式,全方位详细展示抗战期间的百余件重点馆藏文物,让全国各地的群众随时、随地在线查阅抗战历史资料并进行“参观”、体验。各地都可尝试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通过3D影像、VR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的深化应用,生动再现历史事件场景,营造视、听、触多维立体式、反馈互动式体验。
  同时,各地可探索创建红色文化网上虚拟展览馆。即以传统展馆为基础,运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等虚拟技术,将展馆及展品通过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导入网络终端,实现三维实景的展示、宣传与教育。将受环境条件或技术限制无法开放展示的部分红色文物和遗址,转化为数字多媒体资源,向相关网站、手机APP、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账号等进行上传、推送和链接,使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展开红色文化网上之旅,对红色文化有更多的直观体验和亲身感悟,在动态化、活态化传承中,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思想凝聚力。
  保护开发并举,让红色基因“传下去”。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性、不可代替性和无法再生性,必须坚持科学保护与产业化创新开发相一致的原则,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
  要完善和实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力解决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的问题。由于部分红色遗迹遗址地理位置偏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对难以开展,不可避免地面临资金短缺、年久失修的困境。对此,要加快制定红色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分级分类、动态管理考核等相关规定,加大红色资源保护方面的财政支持,并多方争取社会资助,聘请专业人员对珍贵文物史料进行保护和修复,严控古迹遗址的纯商业性开发,防止损毁和人为破坏。要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数据库,实现科学的存储、研究和开发利用。
  对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根据不同类别红色文化资源的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合理设计建设展览场馆,创新展示手段,改进陈列方式,深层次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减少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浅层次开发。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发展,通过各类资源形态的优势互补、科学整合,设计开发品位高、有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与旅游管理部门合作,持续推动红色文化深度游、体验游项目以及红色文化特色商业街的设计开发。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