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粗犷与质朴 神秘与本真

——140件非洲雕刻艺术精品于山东美术馆展出

2019-07-19 作者: 刘秀浩 胡敬爱 来源: 大众日报
  祖先系列
  展厅现场
  母与子系列
  面具和顶饰
  非洲风情互动体验
  非洲这块被称为“阳光大陆”的大地孕育了天然纯美、质朴开朗的灿烂文明,它强烈而鲜明的个性精神和原生品质始终以一种神秘的姿态吸引着世界人民的注意。古希腊流行一句谚语:“非洲总有新奇的事情发生。”我们对这个具有奇特魅力的大陆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7月2日至9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生命之灵——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自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非洲雕刻艺术作品中遴选出的140件精品,其中包括木质作品107件、陶质作品11件、铜质作品18件、铁质作品3件以及其它金属材质作品1件。这些作品出自多哥、尼日利亚、马里、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加纳、喀麦隆、刚果(金)、贝宁、塞内加尔、安哥拉、塞拉利昂、几内亚、加蓬、乍得等十余个非洲国家的部族艺术家之手。
  这些大多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西部的国家,外界对其历史和文化所知不多,但雕刻艺术品承载着非洲各族人民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容、观念、情感、信仰及个性,通过它们可以使广大观众管窥非洲的社会文化图景与精神特质。
  从展出的作品类型看,有人物雕像、面具与顶饰、建筑构件与生活用品等。其中,人物雕像作品分传统雕刻与现代雕刻:传统雕刻多具象征意义和宗教感,如非洲各部族中的《母与子》系列表达了他们对族裔繁盛的由衷期盼,《祖先》系列表达了他们对逝去先辈的虔诚祭奠,《骑士》系列表达了他们对世俗英雄的顶礼膜拜……非洲艺术家用丰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无尽敬畏与赞美。相对而言,现代雕刻更具写实性,如科迪瓦尔塞努福族的《西式装扮的非洲人》是现代非洲人的形象,西装革履,造型稚拙,色彩鲜亮,但仍保留了传统雕刻中身体局部夸张的特点。
  除了人物雕像,非洲面具有着与文字符号相似的记载、表述、传递信息的功能,流行于各部族。非洲面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种类十分繁多,它的文化意义也很复杂,如宗教观念、族体归属、祖先源流等。作为通往神灵鬼魂和祖先神祗世界的桥梁,面具沟通着人与祖先神灵的关系。一些部族面具往往世代相传,对部族的人而言,他们对特定面具的纹饰、形状等都有共识。例如马里班巴拉族的《契瓦拉羚羊顶饰》,他们认为羚羊是他们氏族的起源、部族的图腾,出于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图腾崇拜,佩戴来祈福。除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另外,还有纯娱乐性的舞蹈面具。
  在展出作品中,呈现了一部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如门板、桌椅、凳子、酋长宝座、饰柜、壶、药罐、小勺……在这些器物上普遍刻有具有宗教寓意或象征意义的人物、动物和纹饰,造型饱满且富有张力,雕刻手法简练而朴拙,表现出本真的天然美感。当然也有以现实人物为基本原型的作品,如尼日利亚芒比拉族的《变形人物雕像壶》壶身刻纹,壶肩两条对称的绳索状的凸起似人的双臂,人物大嘴张开成壶口,双眼突出,双耳似碗状更易抓握,发饰为非洲的经典发饰,颇具特色,又极为自然。这些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的雕刻品,向观众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非洲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从艺术风格看,既有写实性很强的人物造型,如来自尼日利亚伊费文化的铜雕《伊费王后头像》,面部进行了精细雕刻,整个雕像表面均匀地刻有竖条纹,轮廓清晰,神态恬静自然,以高超的写实手法塑造了王后形体及内心细腻的情感,是一件造型精美典雅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雕刻作品。还有大量抽象变形的雕刻作品,如马里多贡族《坐姿多贡男子》,造型奇特,面目鬼怪夸张,以变形抽象的几何形状来概括人的身体,表现某种强烈的情绪。正如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协主席张望所言:“非洲雕刻艺术品恰到好处的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具有感人至深的原始粗犷之美,这些对未知世界的丰富想象和历史沉淀的处世价值观与中国的原始雕刻艺术有诸多相通之处。”
  这些类型多样、率真灵动、意蕴深刻的非洲雕刻精品中,饱含着蓬勃昂扬的生命力,蕴藏着精彩丰富的文明信息,又比较多地保留着人类文化发展早期阶段的一些原生态特征。它们一面承载传统与信仰,一面记录习俗和生活,因其热烈的情感、自由的想象和不羁的表现而具备独特魅力。
  山东美术馆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重磅推出此展,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重要思想。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书记柳延春表示:“本次展览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到非洲大陆多元的文化形态,领略别开生面的非洲文明的魅力。为艺术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角,不同文明交往碰撞,必有异彩闪烁,奇葩绽放。在开拓观众文化视野、提高艺术欣赏力和推动美术创作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秀浩 胡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