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2019-03-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丁国强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随后出版的《求是》杂志2019年第2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文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就是要从中国古代治理智慧中汲取营养,就是要通过反思兴衰成败探究经世治国之道,“阐旧邦以辅新命”,用历史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领导干部要学好用好历史”。在他看来,读史明道、以史为鉴,是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功课。他还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就是要从中国古代治理智慧中汲取营养,就是要通过反思兴衰成败探究经世治国之道,“阐旧邦以辅新命”,用历史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政治智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历史经验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持强大连续性的奥秘所在。《资治通鉴》就是一本鉴古明今的政治教科书。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为可戒者”入史,体现了以古观今的历史眼光、“嘉善矜恶,取是舍非”的历史立场和“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资治使命。有学者讲到:“历史犹如棋谱。前贤应对时代挑战,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留下的记录,犹如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棋局。”我们只有把这些棋谱吃透读懂,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才能够增强历史智慧,做到棋高一着。
  要从历史经验中获取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重视吸取历史经验,不仅是在国家治理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重大问题,而且是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放在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和把握的战略视野。国家治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不仅包括政治制度文明,而且也包括政治观念文明、政治道德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我国古代所主张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是民本法治文化、吏治德政传统和治理思维改革精神的精华,认真吸收这些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治国理政经验,对于我们拓展国家治理的历史视野,全面把握国家治理的历史坐标、价值取向和时代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要从历史经验中激发改革动力。改革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利弊、时势的把握,实质上就是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合治、德刑并用的治国之道、化民之术,体现着执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战国是个改革的时代。魏国崛起得益于内部改革达成的人和。魏文侯首用儒法兼修的李悝,通过颁布《法经》维护财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成为战国改革的一个重要起点。商鞅变法则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符合秦国实际,其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平民”,即通过强化中央权威实现大国秩序,构建起了大国治理的基本结构。这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国家治理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法律传统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本土性。观察和思考新时代中国,要有大历史观,要放到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弄清治乱兴衰的起因原委、考察政治得失的来龙去脉、洞悉国是民情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把握执政历史规律、从容应对现实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反映了大国治理的复杂性。治国理政是一项历史任务,也是一门历史科学,知兴替、明治道是历代执政者必做的功课。朱熹说:“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国家治理既是对危机和挑战的积极回应,又是对传统的反思和借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还是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经验教训,都是大国治理的宝贵财富。国家治理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法律传统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本土性。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文明从未中断的大国,在文明演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兴国善政经验,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国理政的“黄金时代”。治理中国这么一个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在治道、治制、治具、治术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也形成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治理传统。
  其次,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反映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性。古代中国不仅重视宏观层面的治理之道,而且重视微观层面的民意民智,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基层治理及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之间的紧张关系方面,极富智慧。“天下事莫不起于州县,州县理则天下无不理”,中国古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将这些治理经验转化为当今中国的治理优势,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沿中国道路、用中国办法解决中国问题,将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发展为中国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国家治理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为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作出中国贡献。
  最后,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反映了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治国理政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依法治国,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历史和文化是读懂中国、理解法治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观察和思考新时代中国,需要有大历史观,需要放到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注重从中国历史的逻辑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历史中形成、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是建立在自身历史传统基础上的实践探索和自主发展,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传统和特有思想体系,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一方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增强借鉴和运用历史规律治国理政的能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性,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历史经验是对以往治国理政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启示。我们要增强历史学习的自觉,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历史精神、历史智慧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
  要增强识人用人的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用之人道,亦是治国之道。识人用人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洞察力,决定了执政的境界格局。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是秦始皇、刘邦、曹操等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成功秘诀。国家的治乱兴衰首先通过官员的品行素养和精神状态反映出来。中国古代执政者十分看重“用一贤则群贤毕至”的道德效应,通过识人用人把政治理想濡化为社会共识、转化为德政善治。正如司马光所说:“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要增强道德治理的历史自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治理从来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道德风险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就容易转化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为政以德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德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道德几乎贯穿于家国治理的全部领域。无论是“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还是诚意正心、见贤思齐,都要求执政者加强道德修养,以增强信任度和说服力。中国古代执政者非常重视政治生态建设。《礼记》说:“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是对有权力者的无形约束。今天我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的德法并举传统,转化为推动法治实践的现实动力,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要强化以人民为师的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学习历史,也是以人民为师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增强借鉴和运用历史规律治国理政的能力。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