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城事

济南外国语学校——

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发展新动能

2018-11-08 作者: 资料片 来源: 大众日报
  济南外国语学校老师杨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上课。(资料片)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温佳琪

  初中部开展统一周末线上检测,检测、评阅、试卷分析、成绩分析借助网络短时高效完成,加快了教与学双方的“自我诊断”;高中部假期开放1089个视频资源,有老师们针对重点、难点和疑点制作的微视频、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视频,还有学生学习、生活指导类视频,让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愈加多样,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还有全校范围内开展的“互联网+学科特色活动”,“行走的语文-古诗今韵”活动、“我的诺贝尔之旅”化学实验大赛、“匠心杯”物理实验制作大赛、“裴秀杯”地理地图大赛、“博观杯”思品辩论赛,为展开了一扇展现学生内心多元视角和艺术才华的窗户……这就是济南外国语学校围绕“互联网+教育”,着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近年来,该校依托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放、动态、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学习空间人人通为载体,努力促进深度融合,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该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优化管理机制,自2014年开始,投入专项资金,逐步进行现代化技术装备升级,学校大小教室及相关功能教室,均配备了计算机、交互式教学触控一体机,并扩建计算机教室、新建科学探究室、PAD教室等,安装教室网络,学科阅卷系统,使学科教学、考试阅卷效率大大提升,并实现了数据共享,学校门户网站升级后,将校信通知、管理平台整合,并站内链接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环境。
  在此基础上,该校先从老师们熟悉的教学课件、视频等零散资源整合入手,规划学校校本资源建设,逐步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成效,达到信息化资源建设目标。2016年12月,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济南外国语学校抓住这一契机,逐步完成功能熟悉、资源建设、空间建设、模块使用、教学融合的过程。该校先后建立了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三点攻略微课程”资源库、针对小初高学习衔接的“引桥课程微视频”资源库、提升课堂教学的“一师一优课”资源库、辅助日常教学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等自主资源库。其中,“三点攻略微课程”资源分学科设置,主题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问题而设置,起到良好的启发点拨作用;而“小初高引桥课程”资源主要面对群体为新初一、高一学生,强调学习习惯养成,注重科学方法意识培养;“学科教学”资源重在日常教学使用,含课件、导学案、作业等种类,注重便捷高效,比如初中物理学科的“导学微课程”资源,总量达100余节。而自2014年以来,我校共通过教育赛事平台和资源平台推送121节课,其中获得省级优课42节,市级优课99节,区级优课22节。优质资源数字化,易于共享获取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效率。
  为了构建“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空间应用模式,自2016年暑期开始,该校基于平台,还创建了“济南外国语学校学生假期线上课程”。初中部根据学校假期课程建设方案,学科组设计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课程目录、教师暑期线上工作任务单,并通过智慧教学模块的课前导学、课后作业等发送给学生假期作业。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将完成的作业拍照上传至空间,小组长定期通过平台学生晾晒的作业,组织本组同学相互检查对错,通过假期学习共同体的反馈单向老师汇报作业完成情况。有不懂的问题,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学生纸质反馈单,将学生学习过程完全记录下来,便于教师、家长了解、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如此一来,便建立了学生足不出户,想学就学、合作探究的模式,实现了教师施教、学生学习、家长配合、学校管理的有机统一。实施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假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非常有利于打造学生学习共同体。
  “据了解,目前,济南外国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网络空间开通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要求的‘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学校’的三全目标。”济南外国语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校将进一步丰富资源建设,积极组织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送的优质资源,为教学服务,并将探索网络空间支持下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利用泛在学习资源的能力,促成学生个性化发展。“2019年我校华山校区投入使用,我们将借助信息化技术,基于平台空间,建立健全跨阶段学生成长档案、衔接性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基于高阶学生问题研究的基础教育调控举措等,根据学生小初高全阶段教育发展的大数据资源,为学校教育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我们还将设立校园CTO(校园首席信息官),建立学校信息化种子教师队伍,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加大校园教育教学、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智能化方向建设投入,实现伴随式数据采集,逐步创建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和谐匹配的高端创新性智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