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

海阳:产业项目为扶贫持续“造血”

2018-11-08 作者: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姜雅静

  海阳市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通过产业项目扶贫,使贫困户摆脱“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实现彻底脱贫。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95个项目取得直接收益并分配给贫困户,共产生收益109.2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配金额71.84万元,参入分配的贫困户达2792户、5013人。
  留格庄镇民生村高金和老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高金和今年83岁,因膝下无子女,体弱多病,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今年5月份,村“两委”将500多元的项目分配收益送到他手中,让老人有了一笔稳定的经济来源。
  这份收益,来源于留格庄镇因地制宜,为民生村量身定制的“光伏”扶贫产业项目。留格庄镇扶贫干部徐方告诉记者,民生村去年利用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建成容量约35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可发电4.5万度以上,每度按0.98元计算,年可产生收益4.5万元左右。去年4月份,光伏电站开始并网发电实现收益;今年5月份,贫困户拿到了光伏收益分配的第一笔钱。
  在海阳市盘石店镇,扶贫干部、工作片长和村“两委”成员组成考察团,先后到多地参观学习。因炭岚村多处在丘陵地带、老龄化严重,不适宜搞大型大棚和果业种植,通过论证,最终决定利用村南空地建设特种猪养殖场。去年,在养猪场渐入规模之际,炭岚村召开村民民主评议会,为贫困户每人分配了收益金额150元。随着养殖场的不断发展,这个数字将随之提高,集体收入也将稳步增加。目前该村的养猪场存栏乌克兰白猪90余头、黑猪150余头,按现有市场价估值大约20余万元。
  而海阳市经济开发区前唐家村,则利用土地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016年,前唐家村共投资66万余元,建设了3座高标准钢架蔬菜大棚,去年又继续投入22万余元新建大棚一座、扩大蔬菜种植规模。2016年底,大棚建设完成后,直接承包给村民,承包金4.8万元,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收益。分配给18户贫困户每户800元。2017年底分配给9户贫困户每户600元。今年3月份,新建大棚实现首次分配,9户贫困村民享受到每户200元的分红。
  在此基础上,海阳市还利用扶贫资金,做大做强项目,帮助培植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稳定发展。“大多数村能充分利用帮扶资金,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并且有的村能借助帮扶契机,自筹资金,做大、做强帮扶项目。”海阳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