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青州

青州发展乡村旅游带活一方经济

侯王村303户有106户办起农家乐

北崔崖村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00余万元

2018-08-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郑颖雪
    本报通讯员 高长亮 郑秀宝
  
  8月5日,青州市庙子镇北崔崖村天气凉爽。清凉的溪水中,用石头打水漂的,拿水枪打水仗的……来自各地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这里环境好,空气新鲜,我每年都带孩子来玩,水里玩够了,边上就有农家乐,吃炒鸡、野菜,还可以住上一晚,每次都舍不得走。”来自淄博的张涛告诉记者。
  近年来,北崔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3700元。
  北崔崖村乡村旅游的火爆,是青州市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做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另一边,在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的亲子教育基地,青州市金翅膀幼教集团正在开展亲子游活动。这里有孝文化广场、孝文化展览室、“四德一条街”、孝文化农家乐等,让孩子在玩的同时接受孝文化熏陶。“今年已经组织了20余次,有2000多名孩子参加过活动。”带队老师告诉记者。
  “来这里,孩子能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有天然大溶洞黄巢洞,对孩子身心健康都有益处。”多次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刘芳芳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青州市以培育文明乡风为突破口,发挥侯王、张家洼等“孝德品牌”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以孝治村”模式,着力树新风、扬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各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婚丧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侯王村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孝治村,孝亲敬老蔚然成风,从落后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通过以孝文化作为引领,把文化、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实现了民富村强。目前,全村303户人家中有106户办起农家乐,带动村民就业300余人,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青州市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重视培育和引进人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回乡创业,举办“乡情感召凤还巢”等活动,引导青州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在外打拼的90后青年高长海,辞掉工作回到老家王坟镇柿子沟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创建“柿子哥”柿饼品牌,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退伍军人姚忠修回到庙子镇创业,成立了青州宇信钙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贫困村庄结对子,出资30多万元扶贫,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140人次,先后资助20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一大批回乡创业青年担起了农村发展的重任。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还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青州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开设“支部书记论坛”,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并依托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对党支部成员开展专科以上学历教育。不断深化“红旗党支部”创建,评选“红旗党支部”81个,举办市、镇两级培训班39期,培训新一届村“两委”成员、村会计、村民代表、村委监督委员会成员5万余人次。
  王坟镇上白洋村群山环抱,自然风光秀丽,但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只能靠天吃饭。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十几次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成立了“青州柿子沟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入股,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先后获得“山东最美旅游风情小镇”“山东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称号。通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项目+农户”等模式,青州市25个贫困村、2250户贫困户和5139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 
  乡村振兴不能仅靠自身的力量,还要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建设。青州市积极探索代理招商、网络招商,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中,根据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等情况筛选了100个乡村振兴样板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类打造,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王坟镇胡林古村过去交通不便、贫穷落后,潍坊龙瑞旅游管理中心董事长刘化龙却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生态资源,出资近3000万元与村里合作社共同成立胡林古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农民变身工人,既可以领工资,年底还有5000元分红。旅游公司进驻3年,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山体得到了整理,层层梯田上种着蔬菜和玫瑰,村前的一片深沟打造成了景观水系,与山坡上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