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高密

高密市纪委驻醴泉街道刘新村第一书记杨清光

抓好基层党建凝聚发展合力

2018-08-03 作者: 宋学宝 都镇强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宋学宝 都镇强 
  
  “刘新村共280户1006口人,其中15户吃低保。耕地1800亩,土地贫瘠,地下水源稀缺,有效灌溉面积仅100亩。群众收入单一,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是主要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仅8000元。”高密市纪委驻醴泉街道刘新村第一书记杨清光2017年5月份进村后,就将村里的“家底”熟记在心。
  来到刘新村,就是刘新村的村民。作为第一书记的杨清光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立足村庄短板,找准不足,精准发力,短短一年时间,就使该村面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收入显著增加。
抓党建凝聚发展合力
  任职之初,杨清光先后通过镇党委介绍、村“两委”干部座谈、入户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村庄基本情况,捋顺发展思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包括杨清光在内的包村工作组成员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从好人中选能人,把政治素质过硬、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乡土能人”充实进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让“两委”班子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主心骨”“顶梁柱”,让班子成员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的“娘家人”“贴心人”。该村新“两委”班子成员成立以来,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充分提高。
  “党组织是一面旗帜,党员是一面镜子,只有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群众才能愿意跟着走、跟着干。包村以来,刘新村全面推行‘两亮一评一创’和党员奉献积分制,把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党员无私奉献以及违反党纪情况用分数进行量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为每一名党员家庭挂牌,让党员亮明身份,亮出承诺,激发了党员的内在动力和模范带头作用。”杨清光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村干部坐班制,确保人员不离岗,随时为村民解决问题。
  完善村规民约,注重日常教育引导,让村干部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来。同时,以乡村文明行动为契机,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广场舞比赛,开展消夏晚会,协调上级文化部门送戏下乡、开办农家书屋等活动,形成了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需求
  基础条件改善是刘新村群众多年的期盼,但受村集体经济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实现。
  让自来水畅起来。刘新村的自来水安装于2009年,管道老化,跑冒滴漏问题突出。虽然此前有过几次修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新村根据每月总水表数值收取居民水费后,仍需垫付水费总额的50%,单凭本村财力无法彻底解决。为此,杨清光向单位主要领导做了专题汇报,高密市纪委领导也多次到村调研,经多方协调筹集资金40多万元,促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全村老少爷们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刘新村因经济条件薄弱,一直未对环村路进行硬化修理,每逢雨天,泥泞难行。在完成自来水改造工作之后,杨清光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讨研究,计划投资150余万元对1500米环村路进行路面硬化,目前已完成了路面测量工作。同时,在村大街两侧和出村路两侧栽植海棠树3500棵,栽植杨树20400棵。
  “我们还积极配合街办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同时协调体育局争取健身器材六套,准备在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安装。目前土地已协调完毕。中心建立后,不仅可以成为党员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将促进干群互动,方便为民服务。”杨清光说。
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精准扶贫
  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收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
  通过前期的摸底调查,杨清光通过理清发展路子,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差的问题;逐步理顺村土地承包关系、明确土地承包现状,努力从土地中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在原有15户、3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帮助因病致贫的6户17人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2万元,同比增长50%,31户群众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