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不必读”书单

2018-07-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时尚辞典
    □ 许民彤
  前阵子,一则题为“复旦中文系教授写了‘不必读’书单”的文章在网上疯转。与大家常见的“必读”书目相反,文中列出了诸多作者认为不必读的书,其实是想强调,这是一个讲究时间成本的时代,也是一个高度定制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阅读就更不能够‘一刀切’,照搬他人的选择。”
  从读书的文化传统上看,为人推荐阅读的图书,或者热情地开一些书目,是中国读书人向来的风气,为许多读书人所好。时下,我们在许多文化媒体、图书媒体上,也会经常看到一些读书大家、作家为读者推荐阅读书目,甚至,还出现了什么“职业配书人”为读者提供定制阅读。
  但翻阅阅读文化史,鲁迅、林语堂和老舍等人对一些人推荐阅读书目的实际意义,都曾持保留、怀疑的态度。
  林语堂就曾这样说,要想找到自己的喜爱的“文字爱人”,必须经过自己的阅读,“一个读者不能由旁人指点着去爱好这个或那个作家”,“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拿起书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曾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
  周作人在谈到他的读书经验时说:“读思想的书如听讼,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
  书画家叶灵凤这样讲到自己读书的体会:“读书本是精神上的探险,尽管有他人的介绍和推荐,但对于一本书的真实印象如何,总要待自己读完了之后才可以决定。对一些书,自己因为个人的特性或一时的环境关系,竟有特殊的爱好。这正与名胜的景色一样,卧游固是乐事,然而亲临其地观赏,究竟与在游览指南之类所得者不同。”
  这些体会,的确符合读书是自由的、个性的和自我的规律,是大多数人的阅读经验。可以说,这些读书大家的阅读都具有鲜明的自我色彩,都是个性化的阅读,他们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他们的趣味、价值观和记忆,构成了他们的私人阅读经验,成为他们每个人无法复制的个人的阅读历史。
  其实,当下,我们是很缺少这种个性化的阅读的,相反跟风阅读、炒作阅读却成了如今读书界的一种流行趋势、一种阅读时尚,甚至书界的一种顽疾。这种跟风、炒作的阅读潮流,又怎能是一种个性化的、持久性的独特阅读呢?由此看,受读者热捧的“不必读”书单,的确是一股文化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