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蓬莱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让农民从产业链多获红利

2018-06-20 作者: 董卿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韩乃栋 衣丽 报道   7家酒庄隐现于蓬莱市大辛店镇木兰沟村漫山的葡萄园里。
  □本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韩乃栋 衣丽 鹿斌

  十年前,孙爱清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闲暇帮人套套果袋、扒海蛎子挣点零钱,一年收入几千元。现在她管理着300亩葡萄园,手下30多人。去年,她首付60万元在开发区买了新房子。
  一切的改变,源自张裕公司葡萄基地落户蓬莱大柳行镇。
  “之前这里都是山沟薄地,种花生小麦收成很小,但适合种葡萄。”葡萄基地工作人员梁海忠告诉记者,2006年,张裕开始发展自营葡萄基地,把第一块基地选在了大柳行。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现在一共流转了9个村4000余亩土地,栽植蛇龙珠葡萄2600余亩。
  偌大的基地,张裕公司的管理人员只有俩。其余都是当地村民。为了充分调动积极性,自2009年起,基地开创性实行了“统一管理,承包到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建成的葡萄园承包给20多户村民,基地统一技术要求,农药化肥、人工费用全部由基地垫付,年底再从销售收入里扣除。
  “承包户除了自己买些农机具,别的都是基地垫付,销路更不愁,全部由张裕公司收购。”孙爱清一开始在葡萄园打工,后来试着承包了10亩,再后来40亩、100亩,300亩。她成了基地最大的承包户。受基地辐射,周边40公里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到这里打工了。平时四五百人,忙的时候上千人。基地每年支付工资300多万元。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农民的收入增不增加,是一把“尺子”。蓬莱市把农民富裕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个项目能不能落地,先用这把“尺子”量一量:农民能不能深度参与到产业链条中去,农民收入能增加多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不能调动起来?只富企业不富村民的项目,宁可不要。
  木兰沟村,是大辛店镇一个只有350口人的小山村。站在村后山坡上四望,拉菲、仙岛、逃牛岭等7家酒庄隐现于漫山的葡萄园里。黄传国,村里一位普通的村民,如今是拉菲酒庄葡萄园的队长。
  “酒庄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8月18日开庄。用的基本都是当地老百姓。现在俺们村里有45人在拉菲葡萄基地打工。一月3000元,还有双休日,自己地里的活不耽误。”黄传国告诉记者,每年开会,他都会打报告给工人涨工资,从最初的每天50元,涨到现在100元。45个人每年领到的工资就有120余万元。
  2018年,拉菲、逃牛岭等一大批酒庄项目将陆续完工投产。从拉菲酒庄向西南3.5公里,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辐射周边十几个酒庄。这是蓬莱阁和圣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一部分。
  项目由蓬莱和圣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5亿元建设,规划建设伯乐园、驿乐园、农乐园、颐乐园和悠乐园五大主题乐园,打造集农业观光、马匹鉴赏、马文化体验交流、体育运动、养生度假、餐饮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项目实施后,需新增大量劳动定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长久、稳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