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刘半农与“她”

2018-06-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语文
    □ 吴永亮
  今天,我们得以很方便地运用“她”来表示女性,其中就有刘半农先生的功劳。刘半农在1917年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试用“她”。
  1920年9月,刘半农还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她”第一次闪亮登场我国诗坛。
  《大众日报》2017年3月24日第9版,发表了逄春阶撰写的《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长篇专访。文章中对“她”最初诱因作了大胆假设,也许是指刘半农母亲蒋氏、也许是刘半农的爱人朱惠、也许是刘半农的女儿刘小蕙。
  有人说,“她”字是刘半农先生所造,其实未必。经专家多方考证,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她”了。五四运动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先生等曾用“伊”字代表女性。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因而“她”从“他”中脱颖而出。刘半农在《她字问题》一文指出: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我们可以说,刘半农先生拯救了“她”,而不能说他创造了“她”。我们还可从逄春阶撰写的《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文章中找到佐证。我将文章中江阴市(刘半农故居所在地)博物馆原馆长唐汉章的讲话摘录如下:
  “在1920年出国之前,他就有想法,因为什么呢?要写白话文,用现代手法,少了一个女性的‘她’,这怎么行呢?用什么字呢?他就在古典文献里找到了这个‘她’字,在古代不念tā(笔者注:‘她’最早读jiě,音义同姐;还读chí,女子人名用字),是已经废弃了不用的一个古字,他一看这个字好,跟‘他’相似,加一个‘女’字,特征明显。他的好友周作人在《新青年》五卷二期发表的文章中,透露了刘半农的这个想法,立刻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很多人起来批判刘半农,遗老遗少们说,我们老祖宗从来也没这个字,不照样写文章吗?你造个‘她’字,不是多此一举吗?几个月以后,刘半农在伦敦读到了登在《时事新报》上的两篇文章,这促使他对此事进一步研究,并写出《‘她’字问题》据理力争,直截了当地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她’字?被人一骂,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心,非要发明这个‘她’字不可。其实,当时周作人也提出不用‘她’用‘伊’字,或者用‘这个女人’称呼。刘半农说,从意思上说,都对,但从言语艺术上、文学的修养看,这就差多了,‘她’字一目了然,不需铺垫。这是刘半农的功劳。”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他”在现在的书面语里,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就是泛指,不分男女,
  如:从笔迹上看不出他是男是女。
  她们,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若干女性。在书面语言上,若干人全是女性时用“她们”;有男有女时用“他们”,不用“他(她)们”或“他们和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