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民生

愿意学习手工炒茶的人越来越少,李均伟却坚持了下来——

甘坐冷板凳的“95后”炒茶师

2018-05-22 作者: 丁兆霞 来源: 大众日报
  这个手法娴熟的“炒茶师傅”,就是“95后”李均伟。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在加温到260多度的铁锅里,或单手深抄上挑,或双手上下翻飞,在成千上万次的翻炒、揉捻中,原本青翠的茶青渐渐变干,茶叶的清香若隐若现……近日,在日照圣谷山茶场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车间,若不是正在操作的是一双年轻的手,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白大褂、白帽子、蓝口罩“全副武装”下手法娴熟的“炒茶师傅”,竟是个“95后”,而且两年前就在全国手工炒茶大赛中捧回了大奖。
  手工制茶不仅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体力活。手工炒制一锅茶,至少需要两小时。这期间,除了中间等待茶叶“回软”,其余时间手都在锅里,翻炒、揉捻、做形,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这样的“冷板凳”,1996年出生的李均伟,已经坐了6年。
  2012年,在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车床加工专业念二年级的李均伟,被老师推选参加了一个手工茶炒制培训班。5个月后,他与3名校友一起,代表学校参加了该项目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此次比赛中,李均伟获得了中职组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4年,原本可以凭借这一手艺和大奖,或者自己车床加工专业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李均伟,为了更系统地学习茶叶知识,选择了到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继续学习茶叶加工与审评。
  毕业后,当全班40名同学大部分从事茶叶销售或转行时,他又选择了到日照圣谷山茶场有限公司,继续做一名“炒茶工”。
  “烘干时锅温在80多℃,杀青时温度最高,锅温在260℃到280℃,茶温在220℃—230℃。用手握茶叶,茶叶自己散开,青草气消失,就杀得差不多了。杀透了后,降温到100℃左右开始做形,做形时用力要‘轻—重—轻’,一开始用力太大茶叶会碎,一轻到底造不出形。然后烘干,大概80来℃,最后稍微升温到八九十℃提香……”
  对于日照绿茶炒制流程中需要注意的火候和手法,李均伟烂熟于心,更烂熟于“手”——锅温多少,什么时候该关火,什么时候该升温,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下一步,已经在200多℃的高温中练成一张“铁砂掌”的双手,总能准确感知。在2016年由中国流通协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手工绿茶制作大赛中,凭借着精湛的制茶技艺,李均伟又从全国20支队伍近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代表山东队摘得一等奖桂冠,荣获第二名的优秀成绩。
  又磨人、又辛苦,一项项做下来,腰酸背痛。这时节,正是春茶上市后的忙碌期,一锅茶出来,第二锅马上又轮上了,炒茶到晚上一两点是常事。而且,有了机器可以代劳,没有多少人愿意费这个劲:手工一锅只能炒一斤半鲜叶,5个人同时炒5锅,耗费两三个多小时,才能制一斤多茶。愿意学习手工炒茶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李均伟坚持了下来?
  “三分看茶青,七分看炒功,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炒茶。”李均伟说。很多高端茶都是专门由资深炒茶师傅炒制的,在圣谷山,不少高端茶的一些炒制流程也选择手工制作。而对于未来还想继续深造学习更多茶叶制作工艺的李均伟说,有自己的情怀,“在南方一些茶叶产区,纯手工炒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愿意凭着一腔热爱,做北方茶纯手工炒制技艺的传承人、‘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