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行业

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于建昌立足岗位救死扶伤

好事做了“一火车”

2018-05-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 王德明

  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于建昌在患者及家属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好事做了‘一火车’。”
口对口呼吸,
挽救病危老人

  1995年5月的一天,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病房里,突然传来“快来人啊!”的呼救声。一名60多岁的老人躺倒在了便盆旁。医生急速赶到,发现患者已没有心跳、呼吸等生命迹象。情况紧急,抢救设备还未到位,这名医生迅速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等方法急救。约1分钟时间,老人有了轻微的呼吸。等急救设备到来后,这名医生随后实施了辅助呼吸、电除颤、通静脉等抢救措施。约5分钟后,老人缓缓睁开双眼,脱离生命危险。
  这位给患者“口对口呼吸”的医生就是于建昌。在场患者及家属向他投来了敬佩的目光。人们纷纷夸赞北医大医生“好样的”。但他们不知道,于建昌并非该院医生,而是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来进修的一名基层医生。这天是周末,于建昌在医院学习,遇到了患者突发意外,进行了及时的抢救。
救死扶伤是天职,
再大委屈也要承受

  2004年冬的一天,于建昌接收了一名70多岁患有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家属要求转到市里的大医院。从区医院至市医院,车程至少半个小时,况且天气寒冷,路上还有颠簸,患者在途中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考虑到这些因素,于建昌坚持不让患者转院,留下来治疗,引起了家属的不解。患者病情不断加重,家属情绪一度失控,冲着于建昌说:“死活与你无关。”甚至骂了他。凭着自己的医术和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在家属的抱怨和骂声中,于建昌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这些年来,像这样被误解的事情,于建昌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但他没有任何怨言。患者的平安,就是他最大的欣慰。他常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再大的委屈也要承受。”
一年365天,
手机从不关机

  于建昌的手机一年365天从不关机。
  2013年3月的一天晚上,于建昌连续三天三夜救治患者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刚回家,手机铃声就响了,一名患者家属请求他赶回医院抢救患者。当晚不是于建昌值班,而且这名患者已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家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他抢救。于建昌二话没说,披上外套,向医院奔去。
  赶到医院时,这名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呼吸、脉搏、血压、心跳已全无。他立刻换衣跑进抢救室。抢救了1小时零5分后,患者开始有了血压和心跳;1小时36分,患者能自主呼吸;5小时后,患者转至ICU病房。这时,大家劝于建昌回家休息一下。但他觉得,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反复。为方便观察患者,于建昌吃住在医院,精心调整救治方案。到第三天时,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意识不清、休克等状况。按常规来说,已没有继续治疗的意义。但于建昌却在寻找患者最后一丝生还的希望。他一边指挥积极输液输血,一边给患者下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患者呕吐出的秽物溅到他脸上,他也顾不上清洗。家属已开始为患者准备后事。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苍,在于建昌的全力抢救下,患者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不忘初心,
坚守志愿30多年

  于建昌小时候,母亲备受疾病折磨。他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医生。刚恢复高考后,他把报考的所有志愿都填写成了医学院,并如愿以偿地被青岛医学院录取。
  1984年,于建昌大学毕业后,被省委组织部挑选为“第三梯队”培养锻炼的人选之一。“第三梯队”的培养方向是干部管理,是许多人眼里的“美差”。但于建昌认为当一名医生才是自己的志愿。他毅然决定到基层医院工作,成了坊子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一干就是30多年。
  于建昌先后开展了食管静脉曲张硬化疗法、消化道息肉电切术等30余项新技术。现在,其科室每年成功治疗疑难危重患者超过100人次,床位使用率每年都超过100%。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于建昌有多次机会被调到党政机关工作,但他一直不愿放弃自己的医疗专业。还有的医院要高薪聘请他,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就是这样,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