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诗意栖居概念的景区化村庄

浙江以“万村景区化”推进全域旅游

2018-03-20 作者: 刘英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英

  “把全省当作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建。”与山东同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浙江,正在全省打造充满诗意栖居概念的景区化村庄。2017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累计建成10000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1000个。
  相较于景点旅游,全域旅游主动打破空间限制,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但要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光有景区的参与还远远不够。江南水乡乌镇,曾经面临“景区内像欧洲,景区外像非洲”的窘境,通过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让“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2016年乌镇景区接待游客量达758.8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6.28亿元。核心景区的客流给乌镇当地旅游带来红利,2017年,乌镇全域旅游接待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如今,乌镇正在向“会展小镇”转型,无论大众还是小众,传统或是时尚,几乎每个纪念日和节日,都会在乌镇找到注脚。
  乌镇并非“浙江全域旅游乡村版”的唯一模式。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使山水和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去年7月召开的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暨万村景区化工作推进会上,出台了《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各县(市、区)确定若干村庄作为试点进行改造提升,2017年完成2000个A级景区村庄和200个3A级景区村庄创建。
  消息一出,引发资本市场、旅游规划团队及学术界的热切关注,“乡村空心化”“逆城市化”的市场需求和前景被普遍看好。经验并不拘泥于形式,旅游业的包容性激发着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和建设主题,将政府、投资者、艺术家、村民等参与主体凝聚在一起,在乡村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为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推进工作,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组织百团服务队赴各地指导服务村庄景区化建设。据浙江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试点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推广经验、全面铺开,每年全省选2000个到3000个村庄进行创建,推进旅游“百千万”工程,即1万个景区化村庄、1000个3A级以上景区标准村庄、100个特色旅游小镇。
  “1000个3A级以上的景区村庄是需要商业运营的,村镇的景区化让老百姓感受到景区的感觉,核心是景区的老百姓感觉到提升了生活品质,把一个个村庄变成游客能旅游、爱旅游的目的地。”西塘古镇是一处尚有2000多居民的收费景区,村民以经营餐饮、酒吧、民宿为生。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江生告诉记者,刚开始推行景区化管理难度很大,仅靠景区管委和运营公司的人力根本顾不过来,而各类协会制订的“乡规民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酒吧业协会规定,谁家音响的音量超分贝被客人投诉了,超一次关停一天,超三次关停一周,如果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停业天数按一个月起步,直接减轻了治安投诉和110处警压力。客栈协会为解决住客逃票的问题,疏堵并用,既有停业整顿的约束,也有针对客栈业户的打折卡,客栈主们可以给住客门票半价优惠,更便于客栈招徕生意。
  “万村景区化”为我省解决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痛点提供了借鉴。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全域旅游研究所教授庞晶指出,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不一定是去景点,而是希望放眼望去都是景,所经之处都是旅游目的地。浙江新出台的A级景区村庄创建标准中,对旅游交通、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与服务、特色活动与项目、综合管理、游客满意程度调查评价都有明确的分值要求,这相当于是打通全域旅游的“最后一公里”。山东在“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中,也应该重视乡村的景区化建设,按照景区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将旅游元素和旅游功能更多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三生三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