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天职”育人,惟真者存

——观俞丽拿及其他

2018-03-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逄春阶
  在“三八”节前,10位杰出女性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其中有“以教育事业为天职,50余年倾尽心血培育人才,为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上海音乐学院中小提琴教研室主任俞丽拿”。
  一提起俞丽拿,耳畔自然响起时而呜咽,时而悠扬,时而激昂,声声触及心扉的琴声。我注意到,对俞丽拿的描述有“以教育事业为天职”的字样。这我没想到,我想她的第一身份应该是小提琴演奏家。
  1959年5月27日下午,18岁的俞丽拿上海登台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曲成名。谁人不识?可她把育人当“天职”。何以如此呢?
  荀子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杨倞注:“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之职任如此。”百物生长,四时变化,是天的职能。我们常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服从命令是不假思索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本能。像鸟飞,像虫鸣,像溪水哗哗。
  按说,仅凭《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最早演奏者,也是最权威演奏者的身份,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荣光;按说,78岁高龄,誉满天下功成名就了,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但她没有,她是一名老师。于是“一双运动鞋,一条牛仔裤,谈起小提琴教学时,78岁的她神采弈奕”。这是媒体最近的描述。
  一把琴,四根弦,一拨一拨学生,一生不悔。这位从指间飞出《梁祝》的小提琴演奏家,呵护培育出无数只蝴蝶,从琴房里飞出,飞向国际舞台。
  风雨霜雪不能阻止她的“天职”。每天早晨8点,俞丽拿提前来到教室等待学生,她像一棵不老松,站在那里郁郁葱葱。
  病痛不能阻止她的“天职”。“三高”、腰椎、颈椎、骨关节、声带小结、白内障……甚至连得个感冒都会引发危险。但她每天依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她生病住院,学生们会被叫进病房授课。有一次,因声带小结开刀而不能说话,她干脆自制了一套教学纸板,提示、纠正学生演奏上的问题。俞丽拿对媒体笑言,跟学生在一起,就是治病的良药、青春的秘方。
  金钱干扰不了她的“天职”。俞丽拿辅导学生坚持不收上课费、补课费。她并不富有,至今仍与老伴居住在20年前购买的位于上海近郊的房子里。“现在有人向学生收很高的学费。我的理想是让小提琴在中国发展,让中国的小提琴在世界上享有更高地位。这是我的热爱,我不能在学生身上赚钱。我只是从自己做起。”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天职”给她的力量。
  年龄不能阻止她的“天职”。俞丽拿说,自己要一辈子教下去,“学生是我生命的延续,是教育让我拥有了永远的青春。”担心精力难以兼顾,70岁时,她告别眷恋的舞台,专心教学。每个学生,她都安排一个专门的记录本,几十年来,记录本已塞满整整一个文件柜。
  以育人为天职,不是三心二意,不是半心半意,更不是虚情假意,是一心一意,是全心全意,是有情有义,是真心实意。她就是称职的园丁,辛勤地为每一棵花草施肥、浇水,小心翼翼地伺候,期待他们自由舒展地生长。
  因有“天职”在身,所以学习不止。俞丽拿40多岁开始学英语,59岁学开车,如今78岁高龄开车上下班,上舞台演出前,自己动手整出漂亮发型,回家化身“保姆”照顾患病的老伴。她学会了网购,成为娴熟掌握网购的时髦奶奶。
  我注意到俞丽拿的儿子李坚对妈妈的评价,说妈妈这代人“真”,不说假话。惟伪者湮,惟真者存。有“天职”的人,才真!天职,也就是天真,率真,是赤子。
  不知不觉,“小逄观星”专栏写了14年了,写了近700篇评论。检讨自己的过往,好多时候忘了批评者的天职。大家都喜欢说好话、都喜欢听好话,你如不识趣地去批评,人家就很不高兴,所以批评的时候,瞻前顾后。先垫上一堆好话,就像我给人写序言一样,最后一行,希望你如何如何。现在,我连最后一行也不写了,怕人家烦。
  作为批评者的天职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是这样说的:“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
  也不是不知道,也不是看不到,也不是想不到、悟不到。“抹不开面子”的事儿,有时候还真不好弄。要“抹开面子”,就必须牢记“天职”。
  葆有赤子心,惟伪者湮,惟真者存。从俞丽拿身上,我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