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聚焦全国两会

海归伉俪缘何选择青岛

2018-03-10 作者: 肖芳 赵洪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肖芳 赵洪杰

  原本分别在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工作的王鑫和李俪夫妇,去年9月带着4岁大女儿离开美国,来到青岛安家落户。
  “我是湖南人,我爱人是四川人,可我们却从美国来到青岛。十九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山东要建设海洋强省,青岛想打造国际海洋名城,我们感到回来发展的舞台更加宽广。”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洋生物科学家王鑫、李俪夫妇回忆归国工作经历时,对记者说道。王鑫特别关注到,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让王鑫对他们安家青岛的选择更有底气和信心。
  这对80后科研“夫妻档”现在分别是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海洋化合物中发现和筛选新药,对抗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六大疾病。
  王鑫对记者介绍说,目前人类已知的、作用机理明确的药物靶点有893个,他和团队的工作就是要把平台上目前已有的包括海洋化合物在内的2000多万种化合物,去一一对接这些疾病药物靶点,看看双方能否发生“反应”让这些疾病蛋白失去致病作用,从而研发新药、治疗疾病。
  山东努力将海洋科研优势落地转化为“真金白银”,是王鑫夫妇归国最看中的一点。
  王鑫带领团队进行的海洋药物研发工作,是“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组织发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牵头。这是一项以创制海洋新药产品为导向,旨在对海洋药用资源进行全面、有序、系统开发,具有引领性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计划。本计划按照三步走的战略设计,分2018-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三阶段实施。
  为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搭建起了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等大型公共科研平台,不仅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还配备了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等先进科研设备,可以支撑进行新药高通量筛选。
  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王鑫和同事们已经完成超过10万次的海洋药物筛选,获得了一些值得期待的新发现。“如此高的筛选效率,在国外即便是发达国家美国,都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王鑫说,自己以前在美国做研究,药物和靶点的对接一次只能做一个,最多做到几十个,但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海洋药物创新平台上,可以一次做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上万个,工作效率和发现药物的可能性都大大提高。
  此外,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拥有全球海洋领域最快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计算速度达到每秒两千六百万亿次,目前正联合北大、清华、山大、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和浪潮集团五家单位组建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这将彻底颠覆海洋药物的传统研发手段。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药物的实际筛选过程,从实测走向虚拟。计算机昼夜不停地模拟生成化合物、蛋白质,然后不断进行对接,科学家即使在一边睡觉,新药发现效率也会得到极大提高。”王鑫说。
  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已与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启动“智能超算药物组学”项目。该项目包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等国的数十位计算药物学专家及生物学专家。他们将开展联合攻关,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利用近千个药物作用靶点完成对海洋化合物库、中药单体库等约2000多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虚拟筛选工作,率先在国际上形成一个靶点清晰、化合物结构明确、信息完善及国际共享的超算药物数据库。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所处的青岛蓝谷,不仅聚集起一大批涉海科研机构,还是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以及向阳红01、东方红2号等科考船的母港。去年6月,“蛟龙”号完成中国大洋第38航次科考返回青岛母港,带回了大量从深海采集的泥土、生物样品,成为下一步海洋生物医药研究的珍贵资源。
  “我们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投入人员和资金支持蓝色药库、透明海洋等大型科研项目,这在国外几乎是不敢想象的。”王鑫认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唯一获批试点运行的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正在打破行业壁垒、改变涉海科研资源碎片化的现状,必将为山东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