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游走在欲望深渊的边上

2018-02-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傅绍万
  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儒治世,道治身,释治心,大致是对的。道在汉初时,一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但到了汉武帝时,搞了一场思想革命,儒家粉墨登场,道就被边缘化了。
  通常所说的道,泛指黄老之术,核心思想本于老子《道德经》。道成为教,就复杂化了。作为宗教,都要解决对人的终极关怀。儒家讲修齐治平,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弟子问他生死大事,他也只是回答:不知生,焉知死?几千年走过来,儒学宗教色彩不浓,大道不偏。释家讲修心智慧,明心见性,讲善恶相报,佛国净土,任它开枝增叶,万变不离正宗。道教就不同了。“仙道贵生”,它从人的生命冲动出发,来解决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把自己逼到了欲望深渊的边缘,而道士们或者修道者,也就游走在了欲望深渊边上。
  人类欲望,最先进科技也难测其深。世俗中人,终极愿望,第一应该是长生不老,所以有“修仙之术”。第二应该是家财万贯,所以有“炼金之术”。第三是食色之性,所以有房中之术。但种种技术,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长生不老,否则一切终有一天还会化为乌有。因此,修炼做神仙,就成为道教最迷人之处。世人熟知的秦皇、汉武,派人四处寻神仙、求仙药,还修起阿房宫、甘露殿,恭候神仙下凡。道教抛开这些不靠谱的求神之法,转向靠人不靠天的修炼。它有理论,如阴阳、五行、中庸、辩证学说。有修炼方法,如守一、存思、服气、导引、吐纳、辟谷、丹道等等。理论和方法的芜杂,便造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局面。讲阴阳,天地、日月、男女各为一对阴阳,就扯出男女双修,房中之术。理论太虚幻,便有炼丹相伴。道教创教人张道陵,就驾起炉子,炼制仙丹;到了葛洪,创造了著名的道教宗派丹鼎派,把烧火炼外丹的技术和导引吐纳炼内丹的方法结合,形成内外兼修理论,还写了《抱朴子》一书,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通过炼丹可以成仙,可以长生不老。凡此种种,都有它的道理,流行不衰。道门中虽有高人出来清理门户,净化道风,并无济于事。
  到了唐朝,搞了回实用主义政治。唐高祖李渊宣布,“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宗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李渊的目的很明确,老李家有了道教教主李聃这位显赫的祖宗,李家的天下便无比荣耀。不过,实用主义并不是那么好玩。它像一把双刃剑,伤及道教、道人,也伤及自身,一批批道士和修道之人,就跌进了欲望的万丈深渊。
  道风盛行,道士们可以出入朝堂,俨然以国师自命,享荣华,得富贵。实际上,道的威力哪有那么大,道士们的韬略哪有那么神,他们的真功夫真效果是躲在山林道观,虚心养神,颜面好,寿命长罢了。皇帝需要道士,多数也并非要从他们那里听取治国的大道理,不过让他们作为“御医”,提供些健身长寿的医术。但皇帝的生活,膏腴穿肠,酒色伤身,心烦意躁,道士们的心传秘诀自然不会有效。怎么办呢?那就只好铤而走险,利用“灵丹妙药”了。
  唐代的帝王,一个又一个栽在了丹药上头。史载:太宗李世民、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对道教的丹药始终痴迷。李恒继位,将蛊惑父皇的道士赶尽杀绝,自己最后还是以丹药送命。文宗李昂,将李湛宠信的道士赵归真贬黜远地,武宗李瀍上台,又拜赵归真为师,这帮道士继续得到宠幸。宣宗李忱继位,下令杖杀赵归真等十二人。但到了后来,又痴迷上长生、成仙。
  包装尽管亮丽,但道教中那些神仙级人物,还是异常清醒。像张道陵,炼丹将成,皇帝相招,许以高官厚禄不就,却躲到更偏远的远山白云中去了。像陶弘景,隐居茅山,梁武帝即位后,屡以手敕招之,弘景不出。国家每有大议,必先咨之,大约出过一些主意,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长春真人丘处机审时度势,谢绝宋、金两国征召,率领弟子万里长征来到西域大雪山下成吉思汗军营,劝导“一代天骄”戒绝大肆杀戮,他们都是出世也入世的人物。还有个轩辕集,很值得大书特书一笔。因为他“善于摄生,年龄亦寿”,唐宣宗李忱派出心腹宦官赴岭南迎他入宫。李忱在宫中召见:“先生道术高深,可有什么不死仙药吗?”轩辕集回答:“徹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他在长安呆了一个多月,就坚决要求回山。李忱说:“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轩辕集取笔写下“四十”,随后又将十字挑上,就是十四年。李忱最后正是当了十四年皇帝就死掉了,《旧唐书》评论:“兴替有数,其若是乎!”这轩辕集,确是有道之士,但后面的记载,有点玄乎。
  史上,名山大川,白云深处,仙风道骨者不乏其人。他们知所愿,也知所止,栖游于碧山,笑看桃花流水杳然去,悟道之真谛,采天地元气,得心之闲适,身之安泰,虽无神光罩顶,却是修道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