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新境界

2018-02-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高 超 赵朝峰
  群众观是一个人和一个政党如何对待群众的观点总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群众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群众观的核心内容是群众史观、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刻揭示了群众史观、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三者的逻辑统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充分继承,并为之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哲学基础
  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观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也就是说,人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也是最活跃、最主要的生产力,是一切生产资料的发现者、使用者、控制者,并通过不断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从而引起生产力的变化,改善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但强调“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而且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古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传统的“民本”思想,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地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揭示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正是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群众史观的基础上,自觉地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保持一致,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始终“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正是牢牢站稳了群众立场,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的逻辑要求。中国共产党有了对群众史观的科学认识,才自觉把依靠群众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力量支撑,把动员和组织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不但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切依靠群众”的法宝不能丢。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坚持群众史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群众的实践中认识和用正确的认识指导群众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这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求
  中国共产党有了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的理论自觉,也就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求,主动与人民群众结成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秉持群众史观,贯彻群众路线,就应该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在感情上亲近群众,在行动上走进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紧紧依靠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也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九大之所以要求全党“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就是要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真正向人民负责。秉持群众史观,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做到向人民负责。向人民负责就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各项工作和政策必须坚持一切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向人民负责,既要尊重群众意愿,还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尺度。党的十九大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切实维护群众的实际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自身也是利益主体。唯物史观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人民群众是实践成果的享有者。因此,“一切为了群众”不是一个口号和态度,而是要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党的十九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