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财经

寿光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

红白事,全都省着办

2018-02-02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付 瑶

  因为把大房子让给婆婆住,寿光市洛城街道屯东村的刘莎莎被评为好媳妇。2016年,刘莎莎把100平方米的保障房让婆婆居住,把80平方米的老年房租出去。“老人住着宽敞舒适,村里有很多户都这样做。”刘莎莎说。
  洛城街道屯西村,每年为580名65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价值1000多元的生活用品,对70岁以上老人再每月补助100元。该街道的董前、洛西、东斟灌等80多个村都为老年人设立了专门的福利。
  在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中,寿光百姓树立起厚养薄葬、喜事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洛城街道浮桥村委办公室二楼有个专门的婚宴大厅,桌椅摆放干净整齐。浮桥村党支部书记傅良信说:“以前,我们村的人结婚都是上酒店,花费太大。现在一家结婚,全村帮忙,在服务楼上自己做饭,花费只有原来的一半儿。”
  屯西村文体活动中心有2000平方米,配套了舞台、音响、电子屏和桌椅、厨房设备等。全村900多户,谁家有喜事,都可以来这里办理,村里免收场租、水电等费用。
  洛城街道李家庄村,村民以前结婚都是大操大办,连续三天招待客人。如今,大操大办的宴席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回送礼包。客人送去份子钱后主家不再留下吃饭,而是领到一个礼包,里面有喜糖、香烟和麻花,费用约20元。
  “取消宴席后,办一场结婚喜事能省下一两万元。”李家庄党支部书记李昌全说,“以前遇到亲戚朋友家里有结婚喜事,村民只能放下农活去帮忙,现在拿出半天时间参加婚礼就行。”
  田柳镇苇园村,以前每遇到喜事,主家多讲究兴师动众。现在按照村规民约要求,不管谁家遇到喜事,只宴请外来亲戚,喜事一天就办完。“以前村民嫁娶时,从早吃到晚,吃喝是笔不小的开支。”苇园村村民王增民说,统一推行婚事简办后,村民没有了“不场面、丢面子”的顾虑。
  苇园村党支部书记王敬光说,通过家族长出面的方式,加强对婚丧嫁娶事项过程监管,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抓好党员和群众代表的示范作用,得到群众的普遍赞成。“推行丧事简办,花费少了很多。”村民王其森说。
  2016年,王其森的母亲去世。按照村里新的村规民约,丧事一律当日办完。但此时王家的年轻人都已上班,通知亲戚们吊唁,一天时间会不会太仓促?家族成员一时做不出决定。作为村支书又是家族成员之一的王敬光在征得王其森一家的同意后,决定立即通知各亲戚当日中午12点前来吊唁,丧葬公事当日完成。
  2016年,田柳镇崔家村通过党员和群众推荐,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谁家有个红白事,都找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村里制定统一的“杠杠”,谁家想出格也不行。
  “按照农村传统的殡葬习俗,老人去世后,全家族的晚辈守灵3至5天。现在,村民去世后,在殡仪厅举行追悼会,火化后将骨灰盒送陵园安放,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两小时,总开支比传统方式节省一万多元。”屯西村村民王兰星说。
  2016年,洛城街道出台了《农村殡葬管理办法》,各村“两委”成员牵头,选派3至5名威信高、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的群众组成“殡葬管理理事会”,推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新风。老人去世后,不穿白、不唱戏、不管饭、不拜祭,用白花、黑纱、默哀等文明方式悼念。各村与市殡仪馆签订协议,有条件的户可以到殡仪馆举行追悼会,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补贴。
  “厚养薄葬,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赡养老人上。勤孝敬、厚赡养,让老人们在世时享受更多的温暖和关爱,比死后葬礼大办有意义得多。”屯西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说。
  2015年,李家庄村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李佃生担任会长。理事会成员不接受红白事主家宴请和酬金,村委会给予每人100元的误工补助。
  “现在村民去帮忙,不是吃大席了,而是吃包子和火烧,给主家节省了费用。”李佃生说,按以前的风俗,办一场丧事最起码要一万元,多的要三四万元。实行丧事简办后,一场丧事用不了一千元。
  现在李家庄的村民更加注重孝道。“年轻人形成了共识,老人在世时尽全力孝顺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李昌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