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儿科医生累病”背后的儿科医生荒

2018-02-02 作者: 王恩奎 来源: 大众日报
  □王恩奎

  据江苏卫视报道,1月26日晚,在江苏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郭佳丽值夜班。她在一夜诊疗67个孩子,经历过3次大抢救、若干次小抢救之后,脑血管破裂,倒在了患儿的床边。经紧急抢救,目前,脑出血的症状虽然没有被完全控制,但病情比昨天缓和了许多。
  最近几个月,几乎所有的儿科医生,都是以这样连轴转的疲劳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儿科医生累倒的背后,是严重的“儿科医生荒”。早在几年前,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就已经很突出。《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这与发达国家1.5个/1000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
  “儿科医生荒”的原因比较清楚:儿科医师的培养有缺口。首先是医生总数的减少,其次是医生结构的失衡。由于待遇不佳以及高校儿科系取消等原因,目前我国儿科在主治医生阶段出现明显断层。
  其次,儿科医师的职业环境有缺陷。医疗行业有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多年来,儿科似乎成了一些医师不愿选择的科室。从学科角度来看,儿科医生因为技术手段少、开展研究不易等特点,在行业内不被重视,被称为“小儿科”医生。从儿科医生的劳动价值来看,也不成正比。儿科主要是依靠技术性劳动提供服务的科室,劳动价值扭曲的表现就是儿科医生工作辛苦却收入低。儿科的经济效益始终垫底,在一些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下,儿科规模被压缩到极点。而且,医患矛盾多,风险大,长期以来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和薪酬待遇与其职业特点不相符,吸引力的丧失必然是造成儿科医护人员大量流失。
  再者,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建设不给力、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被集中配置到少数中心城市和少数医院,这种过度集中化的资源配置,造成了儿科医疗需求向少数医疗机构过度集中的群体性行为,一旦遭遇大范围医疗需求,就形成了供需的严重失衡。此外,患者的就医观念也存在误区。孩子生了病,无论大病小病,大多数家长的第一选择就是去儿童医院,找最有名的医生。即使在社区医院同样能够诊治的病,也要“舍近求远”。所以,人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种就诊习惯进一步加大了医疗资源平衡的难度。
  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儿科医师紧缺问题更加“吃紧”。因此,儿科医生荒亟待破解。要通过出台儿科医疗服务激励机制、儿科医生补助资助制度,提高儿科医生福利待遇,完善儿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办法,稳定和优化儿科医师队伍。加强儿科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实行“分级诊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