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欺诈圣手》:金钱世界的黑洞

2018-01-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文珏

  【关键词】 麦道夫世纪骗局 老影帝德尼罗主演

  近日,《雨人》老导演的新片《欺诈圣手》斩获美国评论家选择奖最佳电视电影奖。这个故事把许多美国人不愿面对的世纪骗局,“麦道夫庞氏骗局案”,以独特的讲述,带回公众视野。
  很多美国人认为这场欺诈对于人心的摧毁,无异于一场金融9·11。作为证券业“里程碑”式的人物,麦道夫发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创建电脑交易系统,并一度担任纳斯达克主席。“人人都想把钱交给麦道夫”——这是华尔街的评价。由他经营的基金,每年高达10%的利润,即使在金融风暴初期,麦道夫仍强势宣布,至少4%—5%返利。他成了一座平安岛,很多人毕生的收入、养老钱,无数的银行,都把钱放在这个“比银行还安全”的地方。
  2008年底,多家公司迫于现金压力开始赎回本金,麦道夫接连兑付70多亿美元后,再也无力支撑。他把两个不知情的儿子叫到身边:“我完了,这一切其实是一个谎言。”
  《欺诈圣手》选择的第一幕,就是这个时刻——崩塌。儿子们目瞪口呆,心目中的偶像,一直以来为谁能继承事业而争斗的一切,都是泡影——泡影也比不上,这分明是个无底黑洞。
  FBI很快到来。人们惊诧地发现,真正的基金运作系统,从不允许外人进入的17楼,其实空无一物。只有几个核心幕僚忙着做账平账,不停将资金拆东墙补西墙。650亿美元的金钱帝国,从无中生有,又在空中蒸发,无数人生活毁于一旦。堂而皇之,却无人识破,一场多么惊人的灯下黑。
  二十多年来,麦道夫一直强势地维持着自己的经营原则——钱给我,你就别再问。高冷低调,从不叫卖自己的基金,这可不是你想投就能投的地儿,几百万身家的起步价,足够优秀,甚至要做够一定慈善。谁能投资他的基金,甚至成为上流社会身份证。二十多年,麦道夫还惊人地保持某种清醒——绝不让妻子和儿子了解实情,也不让他们参与经营,以备一朝不测,家人能脱身。
  老影帝德尼罗奉上了进入老年以来,最精彩的演出。他以一种毫不显露狡猾凶残的朴实、沉重、冷静,展现了欺诈者惊人的心理建设。不见一丝一毫张狂,或者疯狂,无数巨大的矛盾严丝合缝地凝结在身上,甚至不断被赎回,资金窒息的当口,麦道夫仍敢用一场场心理大戏,做足矜持的拒绝、抬高价码,引诱不明真相的新富豪用豪掷加码,进入基金。这些汗毛倒竖的瞬间,让一个极端案例,浓缩起金钱世界的峭壁悬崖。
  透过影片,人们最大的感受不是看穿了“骗”,而是看到了“执”。江湖小骗是撒谎圆谎,脚底抹油,麦道夫的惊天巨骗,是一种深谙世人深层心理,玩弄于股掌,同时内心有一种近乎封闭的偏执,一种强大的利己心理建设。法庭上,他毫不犹豫地认罪,但内心,始终不认为自己做错——人太贪婪,我早说过不要把一半以上身家交给我;如果不是这场金融危机,我能一直维持下去;美国政府在风暴里,他们不过是希望有个新替罪羊出来……甚至对家人,他只为自己精心设定的“隔离保护”不被理解领情,感到失落。
  故事就这样一边将案件的钢丝抛向天际,恐惧、压力、惊栗如天边炸雷,滚滚而来,一边让麦道夫以沉默、自若,平静以对。人们一边感受望一望都眩晕致死的深渊,一边打量着某种人性里的黑洞。一直到小儿子上吊自尽,大儿子癌症去世,妻子离开,自己身背150年监牢,德尼罗演绎下的麦道夫,也不见一滴眼泪。他只让自己的眼睛尽可能藏在黑暗里,没有焦点地看向远方。
  影片并不试图告诉人们麦道夫是怎么骗的——当真相大白,其实一切很简单,简单到荒谬。导演巴瑞·莱文森,老来讲故事的方式,是一种重剑无锋,他没有采用任何一个受害人的故事和控诉,只硬碰硬地用镜头追着欺诈者,把所有心理一层层剥落在世间。你可以透过这个极端案例看到制度的缺陷,看到心的深渊,以及当一个金钱世界铁了心往利益走时,所有被忽略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