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高密

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美丽乡村 留住游子乡愁

2018-01-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宋学宝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王 翔 单洪涛

  远处眺望,一幅幅秀美的乡村画卷接连展现;近处细观,错落有致的民房、宽阔平坦的马路、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充满喜悦的村民……寒冬时节,记者走进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近距离体验这里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受城镇化推进影响,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留住村貌、留住乡愁”的呼声。不过,在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却早已未雨绸缪,把建设美丽乡村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文化名乡、产业重镇、临港新城”发展定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立足地域特色,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一个个村庄在该区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干净了,秀美了,焕发出了勃勃生机。2017年,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完成美丽乡村建设37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个,高密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
  “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规划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蓝图在手,建设才能有章可循。”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党工委书记赵华功告诉记者,区里立足当地特色,科学全面地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规划。一方面,构筑整体美,让活力“迸”出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营”的发展理念,致力推进文化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力求做到布局“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先后修编了美丽乡村建设总规、东北乡土地利用总规、文化旅游统筹规划等专项规划,完成了胶河沿线景观设计。另一方面,注重个性美,让特色“显”出来。按照“一园一带三板块”的发展布局,以河崖社区为中心打造商贸生态宜居板块,结合连片治理项目,坚持“看得见古树、望得见老河、记得住乡愁”的建设理念,突出“拙朴厚重、自然生态”的特点,邀请专业设计公司为各村量身规划设计,各试点村方案在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用性、空间性、观赏性,着力营造“风景如画”的旅游、居住环境。
  农村不能只是一个记忆中的老家,还应该是一个回得去的家园。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为农村留住一片蓝天、一带绿水、一抹情怀。这个区去年成片造林1200亩,新建森林村15个,植树45万株,实施了胶河疏浚工程和胶河绿化工程,打造了胶河生态景观带,建起了绿色长廊。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做精、做美、做活生态农业。该区通过新棚换旧棚、大棚换小棚等途径,完成大棚改造560亩,新增蔬菜大棚685个面积2360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4800多亩。推报大栏蜜桃、毛家屋子小米、红高粱3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代表高密市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
  为保证建设成果的长效性,东北乡文化发展区高度集中群众智慧,将群众意愿进行创新,在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建立长效机制,跟上后期管理和监督,确保长久受益。他们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提高村民文化层次和文明素质相结合,加强村民自治,建立完善了管理制度。现在,各村都已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垃圾箱,聘用环卫工人,定期对村内垃圾统一清运。组建环卫监督委员会,户户签订“三包”协议,提高老百姓自我管理意识,提升生活品位。
  “以前街上脏乱差,随手扔片纸根本不当回事儿。现在治理得很好了,都没有好意思扔的了。再说还有管理制度、处罚措施,天长日久,大家都形成习惯了,都努力把这种好的局面保持好,巩固好。”王新屯村村民王瑶天说。
  “高粱之乡变化大,农村不比城里差,连片治理效果好,美丽乡村是我家。”这首新歌谣唱出了群众的幸福感。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以“乡村连片治理”为契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改善文化旅游环境,起到了1+1>2的叠加效应。各村建起了全民健身、法制文化、孝德教育主题广场,老百姓有条件也有地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借力文化旅游,高密东北乡让美丽乡村建设走得更远,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